人生觀與生死觀
人生觀是對人生目的、意義的基本觀點和態度。生死觀是人們用一定的人生觀去觀察和對待生與死的問題。在階級社會裏,不同階級的人生觀,會產生不同的生死觀。無產階級生死觀與資產階級個人享樂、貪生怕死的生死觀有本質區別。無產階級是把解放全人類作為自己的神聖職責,雖然生命是有限的,但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為人類造福,甚至在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刻,勇於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在生活中,往往會有很多突如其來的情況發生,使人們經受生與死的考驗,因而對人生的基本觀點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人生觀與苦樂觀
人生觀是對人生目的、意義的基本觀點和態度。苦樂觀是人們用一定的人生觀去觀察和對待快樂與痛苦及其關係問題。在苦樂觀問題上,剝削階級在其人生觀指導下,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廣大勞動人民的“痛苦”之上,過著寄生蟲的生活。無產階級苦樂觀與資產階級苦樂觀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把為社會造福,為人類奉獻,集中體現在個人的苦樂觀之中,把苦和樂聯係在一起,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自己吃苦是為了讓多數人快樂。把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在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尋求生命價值,視為人生的最大快樂。排除個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積極工作,為社會、為人民多做貢獻。
幸福觀
人們對幸福的看法和態度。它既是道德範疇之一,也是人生觀的重要表現。不同時代,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幸福觀。無產階級幸福觀,是對一切剝削階級的自私自利個人主義幸福觀的徹底否定。它是無產階級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以集體主義為準則,把勞動當做創造幸福的根本途徑,把個人幸福建立在階級的、集體的幸福基礎上,要求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有機地統一,既明確物質生活是幸福的基礎,又明確精神生活在幸福中的指導地位。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集體幸福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個人幸福應與集體幸福統一起來,做到顧全大局、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和國家利益,通過艱苦的勞動和堅持不懈的努力,不斷創造新的幸福。
審美觀
是人們在感受美、創造美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所持的觀點。審美觀的出現是人類進步的重要標誌之一。它是社會實踐的產物,與其他社會意識形態關係密切,具有時代性、民族性和階級性。不同階級的政治思想觀念,直接影響製約著人們所持的審美觀。確立正確健康的審美觀,就是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人生觀指導下,不斷提高審美能力,正確對待自然界和社會實踐中產生的各種美的現象和感受,在火熱的工作和生活中,創造美、感受美、培養美的情趣。
公私觀
人們對公與私利益關係的根本觀點和評價。由於不同階級在社會生產中的地位和經濟利益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公私觀。無產階級公私觀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出現的一種嶄新的公私觀,它要求人們在公與私關係上,首先要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利益的關係,把集體主義作為處理公私關係的根本準則,一切從黨和人民的利益出發,大力倡導“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集體主義原則,先公後私,公而忘私,為社會多做貢獻。
榮辱觀
是人們在榮辱問題上所持的觀點和態度。它是在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下產生的,因而不可避免地打上階級的烙印。無產階級榮辱觀,是以集體主義為基礎的,以愛國愛人民,實現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宏偉大業為最大的光榮,以損害國家和民族利益,破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最大恥辱,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每個人都麵臨著正確對待榮辱的問題。正確的態度,是把集體榮譽放在首位,鼓勵個人榮譽,真正把個人榮譽融於集體榮譽之中,不斷激勵自己,積極工作,為集體增添更多的榮譽。個人榮譽也因此得到社會的承認,才更有價值。
節操觀
是人們在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上表現出來的具有堅定性的觀點和態度。節操具有曆史性、民族性和階級性,無產階級的節操觀是建立在對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的基礎之上,是人們的自覺行動。首先,無產階級的節操觀,要求人們自覺地從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並把這種信仰作為最高氣節,始終不渝地堅持到底。其次,在與世界上不同社會製度的國家交往中,保持中華民族的氣節,保持社會主義祖國的國格和無產階級人格,抵製消除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侵蝕,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