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政治
道德和政治是上層建築中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從各自的角度反映社會存在,作用於經濟基礎。兩者之間相互影響、相輔相成。主要區別是:①它們對社會經濟關係的作用方式不同。政治最集中、最直接地反映各階級的經濟利益。而道德是在維護自己的經濟利益中依靠人們的責任心和義務感來實現,它是政治的一種輔助手段。②它們反映人的關係角度不同。政治反映的是各階級、階層在國家中的地位、政權等方麵的關係。道德則是從個人之間、個人同社會這一角度上調整人們之間的利益關係。③它們的存在和發展趨勢不同。政治是階級社會中的特有現象,道德則貫穿人類社會發展的各個時期。兩者又相互聯係、相互作用。一方麵政治對各個不同時期道德的形成和發展,起著製約作用。另一方麵道德是為一定政治服務的,對政治製度有積極的能動作用。
道德與法律
道德和法律都是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同屬於行為規範的範疇。它們之間既聯係,又有區別。主要區別是:①產生和發展趨勢不同,道德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產生。法則是階級社會的產物,隨著階級消滅和國家消亡,法也就廢除。②依靠的力量和作用方式不同。道德是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內心信念等,表現為行為的勸阻和示範作用。法則是靠司法機關保證實施,法律條文具有強製性和製裁性質的作用。另外,道德作用範圍要比法律寬泛得多。主要聯係表現在:兩者往往直接重合,有很多道德規範同時也是法律條文。有些法律也體現了道德規範的實質,互相滲透,互相作用。人們道德觀念的提高,有助於增強法製觀念,教育中往往同時進行,以此不斷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和法製觀念。
道德與宗教
道德與宗教同屬於社會意識形態。在階級社會中,道德和宗教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工具。封建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把道德加以神化,宣傳宗教產生道德。事實上,宗教是一種虛幻、顛倒的意識的反映,因而是非科學的。道德是用人的力量來實現的,宗教信仰是以反理性和蒙昧認識為前提的;道德是以理性認識為基礎,宗教將隨著科學的發展、階級的消滅而最終歸於消滅,而道德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到了共產主義社會,它將進一步發展為全人類的道德。
道德與文藝
同屬於社會意識形態。在社會生活中,道德和文藝的關係既相互聯係,又相互區別。文藝反映一定的社會生活,包括對道德的積極感化作用。人們的道德活動和道德麵貌,既對文藝創作給予很大的影響,也為文藝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源泉。其區別是:文藝研究的對象,包括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和方麵,而道德主要是研究人們之間的道德關係;文藝用形象思維和典型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而道德主要是用概念、原則和規範來反映社會存在;文藝是通過形象化手段達到教育人的目的,也就是常說的“以情感人”,道德主要通過事實和邏輯“以理服人”,幫助人們正確認識善與惡、美與醜等一係列道德概念,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道德素質。
社會主義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人們在道德生活中很重要的實踐活動。社會主義道德教育,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下,依據社會主義道德原理、原則和規範,針對人們實際道德水平和存在的問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實施道德教育。在改革開放過程中,要站在培育“四有”新人的高度上,積極開展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主要內容的係列教育。教育一般要經曆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誌、道德行為和習慣等過程。在教育中,要突出青少年這個重點,運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教育形式,寓教於樂、寓教於文,不斷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質,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全麵發展。
道德義務
指人們自覺地、無私地履行對社會、對他人的道義責任。道德義務分為對他人的道德義務和對社會的道德義務等方麵。對他人的道德義務,主要表現為個人對家庭、同誌等關係中應負的道德、責任;對社會的道德義務,主要指個人對階級、政黨、民族、國家所負的道德責任。在社會主義社會,每個人都有履行義務的責任。首先,要積極履行對社會、對國家的道德義務。扞衛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保衛社會主義祖國,自覺執行國家的各項法規、法令和規定,帶頭遵守社會公共道德。其次,遵守家庭婚姻等道德,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新型家庭和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