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用社會主義道德原則和標準規範在職人員的言行,調整職業內部及職業之間關係的教育。它是以培育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為根本目的,以共產主義思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集體主義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方麵的教育為主要內容,使他們樹立無產階級世界觀和人生觀,忠於黨、忠於人民,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在思想上築起防和平演變,消除封建主義殘餘影響,抵製資產階級思想侵蝕的牢固鋼鐵長城;培養他們對社會盡職盡責的自覺性,樹立主人翁的勞動態度,立足本職,創一流成績,為社會做貢獻;正確認識和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關係,熱愛、關心集體,維護集體榮譽;遵守職業道德規範,不斷提高專業技能,講文明禮貌,規範化服務;廉潔奉公,不徇私情,勇於同壞人壞事作鬥爭;互相支援,互相幫助,真正建立起社會主義新型的職業道德關係。要以正麵教育為主,緊密聯係思想和工作實際,突出職業特點,運用多種有效的形式,強化教育效果。要開展社會主義勞動競賽,在社會實踐中加強教育。要大力宣傳在職業道德建設中湧現出來的先進人物和事跡,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幹群關係
指在社會生活和工作中,幹部同群眾之間應有的平等、和諧、密切相聯的關係。在資本主義社會,領導者和群眾的關係是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在本質上根本對立。無產階級的幹群關係,是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基礎的。幹部來自於群眾,服務於群眾。是人民的公仆。幹部和群眾都是國家的主人,為了實現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這個共同目標而奮鬥。他們之間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低貴賤之分。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群眾既是工作的對象,又是四化建設的主體。所以,應該注意發揮人民群眾主力軍作用。每一名幹部都要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強化公仆意識,做好人民的勤務員,用自己腳踏實地的工作,為群眾排憂解難,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隻有這樣,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得到社會廣泛的擁護和支持,與人民群眾同心同德,共建四化大業。
上下級關係
指在實際工作中正確認識和處理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的關係。它是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的具體體現,是社會主義新型人際關係的重要內容。在社會主義社會,上級與下級隻是工作分工不同,無論職務、地位有多大的差別,在共同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工作這一點上是完全一致的;無論性格、愛好、能力各有多大差異,作為社會和集體中的成員,沒有上下之分,大家都有做人的尊嚴,都應得到應有的尊重。因此,社會主義的新型上下級關係,應該體現平等、理解、尊重、和諧的原則,做到互相信任,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共同提高。首先,作為領導者要珍惜黨和人民給予的權利,把它看作是團結同誌、做好工作的有利條件,不斷加強世界觀改造,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修養,把自己置身於群眾之中,開明、公正,與人為善,任人唯賢,關心下級的疾苦,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下級的信任和支持,樹立起真正的尊嚴和威信。在實際工作中,一方麵領導者要了解和信任下級,從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全麵關心和愛護每個同誌,堅持原則,做耐心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調動各方麵的積極性,努力把領導意圖變為下屬的自覺行動,真正落到實處。另一方麵每個領導者,待人寬厚、容忍,善於同各種性格和不同工作方法的同誌一道工作,及時聽取各方麵的意見和建議,建立起較為融洽、親密的關係。其次,作為下級、即被領導的同誌,要把它看作是正常的工作關係,尊重領導,維護其威信,堅決反對那種懷有個人目的的討好奉承,通過自己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領導的信任和支持。
領導之間的關係
主要指正確認識和處理領導人之間在思想和工作中的基本關係。它是社會主義新型人際關係的特殊表現形式。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組織上把幾個領導人安排到某個部門或單位,形成了一個有機結合的領導集體,其目的是更好地帶領幹部群眾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因此,領導人之間的共同目標是一致的,沒有根本的利害衝突。但由於每個人思想道德、文化、個性、工作方法等方麵的差異,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會出現一些不同意見和分歧,甚至會造成感情上的隔閡和對立,直接影響幹部群眾的工作熱情,對黨和人民的事業也是不利的。
如何正確處理領導人之間的關係?一是領導者必須加強黨性修養,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質。特別是出現問題和矛盾時,要冷靜分析,找出解決的辦法。二是心胸開闊,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團結各種性格和持不同意見的同誌一道去工作,做到大事講原則,小事講團結。三是思想感情上相互溝通和信任。通過談心和民主生活會等多種有效方法,經常交流思想感情,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改進工作方法,求得工作上的一致,保持心理和情緒上的穩定、和諧,創造良好的工作氣氛。四是工作上既有分工,又要相互支持。每個領導成員對自己分管的工作,要盡職盡責,並及時向領導集體彙報,爭取其他方麵的支持,從而形成強有力的領導合力,推動工作全麵、協調的深入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