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毛澤東思想概述(1 / 2)

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思想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通過總結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經驗教訓,形成的適合中國國情的科學思想體係,是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它在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關於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策略、關於政策和策略、關於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關於黨的建設等幾個方麵,以獨創性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貫穿於上述各部分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是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這主要是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最早提出毛澤東思想概念,是1945年夏天中國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毛澤東的科學著作是毛澤東思想的集中表現。中國共產黨的其他一些卓越領導人也對它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共產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在對社會主義進行再認識的過程中,發揮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一係列科學理論觀點,這些也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毛澤東簡介

《黨建工作實務:毛澤東思想常識》: 在新的曆史時期,回顧我國走過的六十年的曆程,我們不難發現,黨的建設工作始終是同我黨和我們國家的命運前途息息相關的。無論是普通的群眾,還是廣大黨員幹部,隻有對黨和國家政治經濟等各個係統的體製、製度等知識有所了解,對黨的工作和建設知識有所熟悉,才能把握國情,理解相關國家政策,提高自身的思想覺悟、政治素養和工作服務水平,為黨政工作的開展和新農村的建設和穩定發展提供保障。

毛澤東是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前中國共產黨的領袖。出身於中國湖南省湘潭縣一富裕農民家庭。受過中等教育。十月革命後接受並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曾創辦《湘江評論》,建立俄羅斯研究會、社會主義青年團和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至1926年,先後在湖南、廣東、湖北等地領導農民運動,曾任黨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主任。1927年領導秋收起義,創建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經過實踐,提出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戰略思想。1930年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麵軍總政治委員。1931年任中央工農民主政府主席。1933年當選為黨中央政治局委員。1935年遵義會議上當選為政治局常委,不久成為三人軍事領導小組成員,領導長征取得勝利。1936年12月當選為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此職一直擔任到逝世。1943年當選為黨中央政治局主席,從此作為黨的主席直至逝世。在領導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和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的過程中,提出、完善和實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並領導革命取得勝利。1949年9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2年底提出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1954年9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56~1958年,先後著有《論十大關係》、《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對社會主義建設提出了一係列獨到的見解。但所發動的1957年的整風反右運動、1958年的三麵紅旗運動,使“左”傾錯誤泛濫開來。1962年提出堅持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基本路線,1966年發動“文化大革命”並提出“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把“左”的錯誤推向高峰。但從一生來看,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1976年9月9日病逝。所著文稿被收入各種版本的毛澤東著作文集、選讀、選集,其中,中文版《毛澤東選集》已出版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