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伊戰爭
1980年9月至1988年8月,伊拉克與伊朗兩個國家之間,為了爭奪領土和海灣霸權,進行了一場拉鋸式的消耗戰爭,通稱兩伊戰爭。曆時8年的兩伊戰爭,結果兩敗俱傷。伊拉克傷亡和被俘48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多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伊朗傷亡和被俘108萬人,損失作戰飛機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兩國軍費開支近2000億美元,經濟損失達5400億美元,雙方的綜合國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
海灣戰爭
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盟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下,為恢複科威特領土完整而對伊拉克進行的戰爭。海灣戰爭是冷戰結束以後規模最大、參戰國最多、現代化程度最高的一場局部戰爭。參加多國部隊的國家達到了39個,兵力達80餘萬人。與多國部隊對壘的伊拉克也動員了120萬兵力,在科威特戰區部署了54萬大軍。多國部隊不僅在空、海軍方麵占有絕對優勢,在科威特戰區的地麵部隊與伊軍也大體持平,在裝備上則大大優於伊軍。從1991年1月17日到2月24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利用自己的海空優勢和高技術優勢,對伊拉克進行持續38天的空中突擊,使伊拉克的指揮和控製係統癱瘓,嚴重削弱了伊軍的戰鬥力。伊軍全線潰敗,29個師喪失作戰能力。美國總統布什宣布多國部隊於28日8時停止戰鬥,海灣戰爭結束。伊軍傷亡約10萬人,其中2萬人死亡。17.5萬人被俘,損失了絕大多數的坦克、裝甲車和飛機。美軍148人陣亡,其中非戰鬥死亡138人。458人受傷,其中非戰鬥受傷297人。其他國家陣亡192人,受傷318人。
科索沃戰爭
1999年3月24日,美國為首的北約以解決科索沃問題的“最後外交努力”失敗為借口,進行代號為“聯盟力量”的作戰行動,出動大規模海、空軍力量,對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進行軍事打擊。科索沃戰爭開創了自二戰以來一個軍事集團公開武裝幹涉一個主權國家的先例。北約的空襲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3月24日到27日,共進行了四輪,目標集中在南聯盟的防空體係、指揮和控製中心、軍工廠和在科索沃的塞族軍隊。3月28日,北約開始了第二階段空襲,目標轉為對北緯44度以南的南人民軍地麵部隊和軍用物資進行攻擊,企圖破壞南的戰爭機器,迫使南屈服。4月13日,美國總統克林頓宣布對南聯盟的空襲進入第三階段,擴大空襲範圍,增加空襲強度。北約對南聯盟境內的所有軍事目標進行24小時不間斷轟炸;另一方麵,為了削弱南聯盟人民的抵抗意誌,北約還對南聯盟的民用設施,如橋梁、鐵路、公路、工廠、電視台、通信係統和電力係統等進行狂轟濫炸。此外,美國還向巴爾幹派遣地麵部隊和“阿帕奇”攻擊直升機,為地麵進攻做準備。北約繞過聯合國,對一個主權國家大打出手的做法遭到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迫於壓力,北約不得不重新回到聯合國的渠道和政治解決的道路上來,6月1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由西方7國和俄羅斯提交的科索沃問題決議。表決之前,南聯盟開始從科索沃撤軍,北約宣布暫停對南的空襲。至此,北約對南聯盟的空襲結束。6月20日,北約正式宣布結束對南轟炸。
阿富汗戰
2001年美國聯合阿富汗北方聯盟對塔利班政權的一場戰爭。戰爭的直接起因是國際恐怖分子發起襲擊美國的“9·11”事件。美國政府要求阿富汗塔利班政權交出受其庇護的“基地”組織領導人本·拉登,遭到塔利班政權的拒絕。2001年10月7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開始對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實施軍事打擊,同時協助北方聯盟向塔利班發起地麵進攻。在強大的軍事打擊下,塔利班兵敗並最終繳械投降。其主要領導人穆爾維·穆罕默德·奧馬爾和受其庇護的本·拉登逃亡。
伊拉克戰爭
2003年3月20日,美英聯軍發動針對伊拉克的“斬首行動”,伊拉克戰爭爆發。這場戰爭是美國等國家不顧大多數國家和世界人民的反對,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對伊拉克發動的大規模軍事行動。憑借巨大的軍事優勢,4月11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基本控製了伊拉克首都巴格達。5月1日,美國總統布什發表電視講話,宣布美國及其盟國在伊拉克的主要作戰行動已經結束。
世界多樣性
主要指各國的曆史文化、社會製度和發展模式的多樣性。各國文明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人類社會的共同進步追求隻能通過不同的文明來表達,各國人民的美好生活理想可以通過不同的發展道路來實現。各種文明和各種發展道路應和諧共存,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進步。各國的發展必然要遵循各自的曆史軌跡。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應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平等交流、友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