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道德的基本概述(1 / 3)

人類社會是由客觀和主觀兩個世界構成的。人類的主觀世界是一個豐富多彩、錯綜複雜、變化萬端的現象係統,包括諸如素質、能力、意識、信仰、思想、觀念、知識、修養、心理、情感、性格等各種意識形態。

在這個係統中,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居於核心位置,起著主導作用。也就是說,道德是人類區別於一般動物的重要標誌,是人類社會具有的特殊屬性。

一、道德的起源發展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以追溯至我國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這其中的“道”是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和王道。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開始連在一起用,最早見於荀子的《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一)傳統道德起源論

長期以來,關於道德的起源一直是倫理思想家關注和爭論的問題,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存在兩種典型的道德起源論。

1.神意說。這種觀點認為,道德起源於上帝或天的意旨,上帝或天指示“聖人”、帝王或教主製訂行為規範,人們遵行神的意旨就能得福,不遵行神的意旨就會受到上帝或天的懲罰。

我國漢朝的董仲舒認為天人相通,指出“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西方有神論者和神學家認為上帝創造世界,道德是由上帝的啟示,由聖徒傳達的“戒律”,因而道德戒律的本質,也就是“神”的立法或意旨。

2.人性說。這種觀點認為道德起源於“人性”的本身。而這種觀點又存在兩種不同的看法。

第一,道德是人天生就有的理性。持這種觀點者認為,我們人天生就具有同情心、道德感或先驗的能辨善惡的理性,而這個理性就是形成道德的基礎。

我國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孟子就主張道德源於性善,他說:“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宋代明理學家仍然繼續從人的先天的“心”與“性”中尋找道德根源。在西方,持類似觀點的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認為,人天生以來就有一種純粹的道德意識,即“善良意誌”,這種先驗的“理性”和“意誌”就是道德的根源。

第二,道德起源於人的感覺和欲望。持這種主張者認為,人天生就有趨樂避苦的天性,使人感覺到快樂的行為就是善的,感覺到痛苦的行為就是惡的。

我國宋代的著名詞人陳亮就提出人天生就有欲、喜、怒、哀、樂、愛、惡,“六者得其正則為道,失其正則為欲”。明清之際的著名哲學家和思想家戴震更明確地主張道德起源於人的欲望和趨利避害的天性。

西方近代唯物主義思想家霍布斯、愛爾維修和費爾巴哈等人也都持相似的觀點,認為道德就是人自然本性的表現。在倫理思想史上,無論認為道德來源於神的意旨,還是認為來源於人性本身,都把道德看作是超越具體社會曆史條件的、永恒的、絕對的,但這並沒有真正揭示道德的起源和本質。

(二)馬克思主義道德起源論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以唯物史觀為理論基礎和方法論原則,從人類的現實生活過程中正確地揭示道德的起源,認為以往的一切道德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由原始社會低下的生產方式和簡單的社會關係所決定,人類最初隻能靠習俗和一些原始宗教以及酋長的威望來維持其生產和生活秩序。隨著生產能力的提高和社會的不斷發展,習俗就逐漸演化成人類最初的道德形態了。

道德是一種具體的曆史範疇,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變化,形成了不同的道德曆史類型。在原始社會裏,生產力極其低下,人們不得不在共同勞動、共同分配的社會生產資料公有製中生活,自然形成了一種分工協作的氏族社會關係。在人們的思想上也自發地形成了一種平等、互助和每個氏族成員對氏族整體負責的風俗習慣,並逐漸成為維護氏族社會公共生活秩序的行為規範。原始社會的風俗習慣或行為規範,實際上就是原始社會道德。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私有財產,出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和對立的階級,原始社會被奴隸製社會所代替,原始社會的道德隨之被否定。從此,統一的社會共同道德便分裂為階級道德,維護奴隸製社會關係的道德,成為奴隸社會占統治地位的道德。在實現了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的經濟關係變革之後,以等級服從為核心的封建道德取代了奴隸主階級的道德。

由於商品生產和大工業的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經濟關係逐漸形成,伴隨著資本主義製度代替封建製度的社會變革,在社會道德方麵,也引發起了相應的改變,資產階級從其自身的利益中引申出來的並在反封建鬥爭中形成的道德觀念和規範體係,取代封建道德成為資本主義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道德。

在私有製社會裏,出現了與占統治地位的剝削階級道德相對立的奴隸階級的道德、無產階級的道德以及其他勞動階級的道德。隨著資本主義私有製被社會主義公有製所代替,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共產主義道德,必然代替以個人主義為核心的資產階級道德,它將隨著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的邁進,逐漸成為全社會統一的道德形式。從辯證唯物主義觀念出發,對道德起源科學歸結為如下幾方麵。

1.勞動是道德起源的曆史前提。勞動活動創造了道德主體,使人作為道德主體一方麵獲得了有力的推動,另一方麵又獲得了更加確定的方向。猿人為了生存而征服自然的勞動,為人成為道德主體創造了自然條件。

勞動把本來是孤立的個人聯係起來,形成相互依賴、相互協作的關係,為人作為道德主體創造了社會條件。意識、語言和交往豐富和發展了原始人的生產和活動,為人作為道德主體奠定了主客觀基礎。

勞動活動創造了道德的需要。勞動的進一步發展產生分工與協作,從而需要有一種新的東西來執行維持勞動過程職能的東西,這就是風俗習慣和後來的道德。

勞動創造了道德產生的動力。勞動不僅產生了人們對利益的追求,引起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和矛盾,推動著道德的產生,而且也產生了人們對自身的全麵發展的要求。勞動在人類道德體係中所起到的重要前提作用,在人類道德的個體發生中也得到了應驗和重視。

總之,正是以勞動為核心的人類活動,為道德的起源創造了第一個曆史前提。

2.社會關係為道德起源提供了基礎。道德隻有在社會中,在發生個人與整體、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關係的時候和地方,才有可能發生。

道德的發生不僅必須以社會關係為前提,而且還必須以複雜到一定程度的社會關係為依據。道德從萌芽到形成,是同社會關係的日趨複雜密切聯係在一起的。道德關係的建立,是道德發生過程的一個偉大進步。

總之,道德起源於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利益關係調整的需要。所謂利益關係調整,就是通過一定的原則和規範,規定人們應獲得哪些利益,承擔哪些義務。

道德活動使個人與他人、個人與整體相互關聯,構成了社會的最基本的道德關係。在這一關係的基礎上,又派生出一係列人際關係,組成了複雜的道德關係之網,最終標誌著原始道德的形成。

二、道德的基本內涵

道德是指生活在一定曆史條件下的人們,對實踐活動過程中必然產生和形成的人際關係、利益分配、法律製度和思想行為等進行價值判斷、價值追求、價值選擇、價值實現的總和,是人們行為活動的規範或行為準則,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

道德是一個多要素、多層次、多結構的複雜而龐大的係統,覆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層次、各個環節。它既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是非、好壞、善惡、美醜、榮辱的價值標準,又是社會衡量一個人行為對錯、好壞、善惡、美醜、榮辱的價值標準。它界定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

從道德精神到道德規範,作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和直接指揮以及支配思想行為的文化指令,具有多方麵的社會功能和社會價值。

因此,道德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所顯示出的力量和價值,不僅僅是作為一種行為規範,約束和控製人們的思想行為,建立和維護社會秩序,也不僅僅是作為一種良好的願望,誘導和激發人們的想象力,憧憬和設計大同世界,道德遠遠比人們通常所理解的內涵要深刻得多,外延要廣泛得多,價值要重大得多。對於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道德是一種理想信念,一種思想境界,一種精神支柱,一種內在力量。其主要表現為:

(一)道德是人類前進的“目的地”

人類在追求真、善、美的天性和良心指引下,不斷認識社會產生、發展和變化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勾畫人類最終將要到達的理想的、美好的未來世界,道德為人類實踐活動指明了前進目標。

(二)道德是人類前進的“發動機”

在社會曆史環境和物質技術條件完全相同的前提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組織和一個人,發展不發展、怎樣去發展和發展得如何,決定於內在主觀的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決定於精神支柱、精神狀態和精神麵貌。

(三)道德是人類前進的“行路標”

人們通過長期實踐積累的沉澱,形成了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各個層次、各個環節、各個階段上的行進目標、行進標準、行進規範、行進位置和行進軌跡,規劃和控製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保證和促進社會的順利發展。

(四)道德是人類前進的“方向盤”

人們不斷根據自己的行進過程及其產生的效果、遇到的障礙、出現的問題,隨時調整和選擇自己的行進方向、行進路線、行進速度,為最終建設公正、合理的社會而不懈奮鬥。

(五)道德是人類前進的“交通警”

人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學習掌握著正義、公理、價值等倫理道德武器,並通過思想、理論、意識、觀念、行動、示範、交流、輿論、氛圍、批評、鬥爭等媒介,揚長避短、揚善懲惡、揚清激濁,建立和鞏固良好的社會風氣。

總之,道德不完全是“通過主體內心感悟而自覺奉行的行為規範總和”,而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所蘊含、賦予、創造的富有積極、健康、向上意義的精神價值。內心感悟而自覺奉行隻是道德規範與其他規範相比所具有的特點和屬性。

人類社會的所有規範都與倫理道德有關,甚至可以說都淵源於人類對倫理道德的理解和闡釋,都貫穿著倫理道德的精神和原則。人類社會的本質和內容、特點和規律,隻能從人類社會運動本身來考察和說明,隻能從人類社會運動的本質特征來考察和說明。

人類社會運動的本質特征集中體現和反映在人的思想行為上,思想行為的本質特征集中體現和反映在倫理道德上,倫理道德的本質特征集中體現和反映在人類對自我的存在、價值、權利、責任、義務的自覺意識和認知程度上。

三、道德的基本內容

在社會曆史的發展進程中,道德對社會各項製度有著重要的影響力,是促進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工具。對於道德在社會生活中的廣泛內容,我們應著重把握如下幾個基本方麵。

(一)價值

就是指真、善、美等內容,這是道德中最高層次的內容,這也是評價人們意願和行為的最高標準。當然,這些價值都有相應的附屬理論的證明和支持。

(二)原則

這是僅次於價值的評價標準,它體現價值的內容,但又更具體化。比如為人應當誠實,這就是一個原則。人為什麼要誠實呢?從道德上說,因為這是善的、美的和正義的等。這一原則的正當性是在價值中得到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