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陽鎮,河間府治下一大鎮,鎮上人口眾多,街道繁華,官道兩旁店鋪林立,各式小攤鋪夾雜在店鋪之間,亦是生意紅火,各種叫賣聲絡繹不絕。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一陣陣讀書聲傳來,使得新來的賣包子的小販王二小子一陣驚奇,乘著買包子的顧客不多,他轉頭問起賣餛燉的張大爺:“張大爺,您老見多識廣,您知道這是什麼聲不,聽起來讓人覺得怪舒坦的!”。
一旁的張大爺見這會兒人不多,也就放下手裏家夥事兒,帶著一臉你小子不知道吧表情,自豪地說道:“二小子,這是文清書院的學子們在讀書呢,說起這個文清書院呢可是頂頂了不起的。”
張大爺邊說邊豎起大拇指,就好像書院是自己開的一樣,在一旁聽的王二小子聞此帶著一臉討好的笑希望張大爺繼續說下去,張大爺見自己目的達到也就不賣關子繼續說道:“說起這文清書院啊,得先說說這書院的院長啦,書院院長張老太爺原來是朝中一品大員,年紀大了之後,賦閑返鄉,為了給家鄉做一份貢獻,也為了不讓賦閑之後生活無趣,就選址在咱們這文清街上,書院成立這幾年可是培養出了不少秀才舉人老爺呢!”
張大爺口中的文清書院位立於離衙門不遠處的文清大街上,雖然說讀書學習的地方一般選址於清靜且環境好的地方,但是依張老太爺說的“大隱隱於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故而文清街上的商家以及行人經常能夠聽的一陣陣悅耳的讀書聲,使得這條大街都染上了一絲絲書香氣。
臨街的一麵教室裏,夫子正拿著一本書,帶著學生讀《大學》,在座的學生無不穿著青衫,頭戴巾帶,搖頭晃腦地讀書。何青雲口裏念著書,腦子裏卻在想待會放學回家要不要買點什麼東西給爹娘和家裏的孩子們。
他默默地算著自己的全部身家:上次回家對家裏說要參加鎮裏舉辦的文會,何李氏給了自己5兩銀子,前幾天在陶氏書齋抄書也掙了380文錢,吃住在書院裏,這幾天也沒買書和紙筆,因此,沒花什麼錢。想起家中的情況,何青雲決定將5兩銀子存著,不能輕易花掉,以備不時之需,這次回家就用自己抄書掙的錢買些吃的應該就行了。
腦子裏想著事情,時間似乎過得格外的快,轉瞬間,夫子放下書,喊著下課,何青雲從默想中醒來,跟著同學們向夫子道謝。夫子剛離開教室,隔壁桌的幾個同學圍在何青雲的桌旁,一個身材瘦弱的少年搭著他的肩膀帶著一絲邪笑說道:“青雲兄,咱們去紅香園瞧瞧吧!”說完,旁邊幾位少年一同哄笑起來。
何青雲聽著很無奈,隻是推著說家中有事,急著回家,下次再玩,三推四推,一群人才肯放過他。等那幾個少年走後,他不禁擦擦頭上的冷汗,歎息一聲,收拾自己的東西,慢慢向宿舍走去。
穿過一條小石子鋪成的小道,看見一排排青磚烏瓦製成的宿舍區,何青雲找到自己的宿舍,整理好書本紙筆,帶上回家需要的東西,鎖好自己的箱籠,轉身出宿舍,朝著書院大門走去。來到文清街,看到街上行人磨肩擦迥,耳聽到叫賣聲絡繹不絕,聞著食物的香氣,何青雲不禁感慨原來古代也有如此繁華的地方,並不像電視劇裏描述的那般淒涼。
他想著自己的爹常年耕作,幸幸苦苦辛辛苦苦省下銀錢就為了供自己讀書,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就愛抽兩口老黃煙,想到此決定買一些好點的煙絲給老爹。著眼望去,發現不遠前有處賣煙絲的小攤,何青雲走上前去問道:“大叔,請問您這煙絲怎麼賣的啊?”。
賣煙絲的小販在何青雲走過來之前就發現了他,畢竟何青雲身穿青衫,頭戴巾帶,斯斯文文,一副書生氣的樣子很是惹人注目。小販揚起笑臉對何青雲說:“一看公子就是讀書人,您是買給家裏的老人抽的吧!”,何青雲也笑著答到:“是啊,家中老父愛好抽點黃煙,看您這邊的煙絲不錯,這次回家帶點給父親嚐嚐。”
小販聽後讚揚的說道:“公子真有孝心,您的父母真是好福氣啊!”何青雲笑著還禮到:“大叔實在是誇獎了,這是身為子女應該做的,不知您這煙絲如何賣的?”小販立馬答道:“公子您看,我這是上好的煙絲,一般賣20文一兩,我看您是讀書人,又這麼孝順,就算您15文一兩吧,回去吃著好的話,回頭多多照顧我的生意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