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歌正濃處,便自拂衣長往,羨達人撒手懸崖;更漏已殘時,猶然夜行不休,笑俗士沉身苦海。
歌舞酒宴最高潮時,就要整理衣衫毫不留戀地離開。通達智慧的人往往能在這種緊要時刻止步回頭,讓人羨慕。夜深人靜仍在忙著應酬的人,陷入欲望的苦海卻不自知,真讓人感到可笑。
《菜根譚》中有句話說:“謝事當謝於正盛之時,居身宜居於獨後之地。”意思就是,引退要在自己事業處於鼎盛的時候,這樣才能使自己有一個完滿的結局;而居家度日則應生活在清靜不與人爭先的地方,這樣才能真正地修身養性。
南北朝時期,有一個叫謝周的名人。一天,他應邀去朋友家赴宴。這位朋友是王侯之子,排場很大,足足占了方圓百丈的露天大場。朋友請謝周獻歌一曲,他毫不謙讓,登台為全場賓客演唱,博得雷鳴般的掌聲。一時之間,酒宴的氣氛達到了頂點。
就在此時,謝周飲罷杯中酒,整理好自己的衣衫,恭敬地向朋友行禮,然後告辭而去。眾人都很詫異,還有人怪他沒有禮貌。隻有這位朋友表示理解,笑著說:“花要半開,酒要半醉。我隻恨自己是這裏的主人,不能像他那樣瀟灑。”
花半開,酒半醉,這樣才能享受到人生真正的樂趣,留下一段津津樂道的回憶。如果非要盡興,將自己搞得疲憊不堪不說,還會帶著興盡之後的失落離開。就拿上麵的謝周來說,他在宴會上出盡風頭,如果繼續下去,肯定會得罪一些人,所以不如見好就收。從謝周身上,我們能夠學到適可而止的做人態度。
《菜根譚》中說:“居盈滿者,如水之將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處危急者,如木之將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意思就是,當一個人的權力達到鼎盛的時候,就像水缸中的水將要溢出來,這時切忌再加入一滴;一個人處在危急狀況時,就像樹木將折斷卻還未斷的時候,這時切忌再施加壓力。
事物到了極致,往往就要迎來災禍。同樣道理,花在半開半閉時最迷人,酒在慢品微醺時最陶醉。為什麼非要急著讓花快開,一定要看花開到極致的樣子呢?要知道,花最燦爛之時也就是衰敗的開始。有人一碗接一碗地飲酒,不到爛醉如泥誓不罷休,殊不知爛醉如泥時連肚裏原有的東西都會吐個精光。總之,凡事不必到達極端。推而廣之,在功名利祿麵前,凡是嚐到甜頭就要知足,千萬不要貪得無厭,否則死亡的陰影也就逼近了。為人處世一定要明白——人間沒有不散的宴席,不急不貪才是快樂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