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奇怪的時代,人們的生活並不貧乏,卻“奴隸”叢生。每個人心理上都背負著“奴隸”的殼,艱難爬行。人們似乎搞不明白,到底活著是為了吃飯,還是吃飯是為了活著?於是都市男女們外表光鮮,內心滄桑,黯然為自己的幸福拚搏,卻始終不知道幸福在何方。
1.房奴
關於房奴,有這麼一個例子。
小林一直沒有女朋友,他將此歸結為自己沒有房子。他認為有了房子就有了家,也就會有幸福了。工作一年後他就讓父母幫忙籌錢,勉強付了首付,買了一套70多平米的房子。但是自己的狀態卻並沒有因為房子而改變。人生大事依舊沒有著落;每個月有還不完的房貸;自己不但不能給父母錢,還讓父母因為幫自己買房變得拮據起來。原本陽光的小夥子也變得異常深沉,他深深地被房子奴役著,不可脫身,隻能圍著房子轉。
與小林境況完全不同的是小張,他也是因為讀書來到這座城市,並開始在這裏奮鬥的男青年。但是在房子和車子麵前,他似乎要主動得多,輕鬆得多。
小張畢業後毫不猶豫的留在了這個城市。工作一段時間後,父母勸他先買房,要不然房價越漲越高。小張不同意。他認為現在勉強付了首付,不但家裏因為這房子會變得拮據,自己剛剛工作,也會因為月供變得十分吃力。他認為自己可以先租個房子,用平時攢的錢做一下其他的事,諸如參加培訓班、結識新朋友等等。過了幾年,小張還是租的房子,不過這時他已經因為知識不斷地儲備和人脈的擴展,薪水已經翻了幾番。他用自己的積蓄又做起了投資,短短幾年,他的身價又翻了幾番。現在小張已經買了一套100多平的房子。
小林和小張是在“買房養車”的洪流中,完全不同的兩種結果。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小張也不是富二代、官二代,自己也隻是普通家庭;小林也不是傻或笨,也算是名牌大學畢業生,那是什麼導致了這種截然不同的境遇?
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小張在房子麵前是自由的,而小林在房子麵前是不自由的。小張覺得房子是可以讓自己生活的更好,所以這個東西它可以有,但不是必須立即有。有能力我們就去有,沒有能力我們就去爭取有。他一直讓自己在房子麵前保持著主動性。因為這種主動性,它可以很輕鬆。也正是因為輕鬆,他能夠更好的安排自己的生活,讓自己更幸福。
但小林在房子麵前完全失去了自由,他完全將房子當作自己的依靠,以為有了房子才有一切。結果呢?自己深深地被這所小房子給奴役住了,更是因此變得辛苦萬分。
有關房奴的話題,天天可以見諸報端或者各大網站的話題榜,大家在傾訴自己作為“房奴”的辛酸血淚史時,有沒有問問自己,真的想要改變現狀嗎?對於房奴的定義,有一個明確的指標,是指城鎮居民抵押貸款購房,在生命黃金時期中的20到30年,每年用占可支配收入的40%至50%甚至更高的比例償還貸款本息,從而造成居民家庭生活的長期壓力,影響正常消費。當購房影響到你的教育支出、醫藥費支出和撫養老人等問題,生活質量就會下降,幸福也就隻能離你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