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為工作所付出的時候當然可以得到物質的報償,可是人們要求的卻不僅僅是物質的回報。每一個人也永遠不會滿足於隻從自己的工作中得到一份可度量的薪水。
職業理想=高薪?
很多求職者被問到“職業理想”的時候,給出的答案是:月薪過萬,或者進入全球500強企業。
我們常認為,理想就是實現某些物質利益,比如錢、名譽或者地位。我的一位朋友,在認為自己賺夠了錢之後,說了聲“拜拜”就去享受他的環球旅行了。當時他才三十多歲。然而幾個月後,他發現自己當初的決定是錯的,他不用擔心溫飽,但並不快樂。因為真正的快樂來自於工作的過程,而不是由它獲得的報酬。
所以,在確立職業理想時要考慮到這個前提:高薪並不等於職業理想。我們生命的價值不在於擁有多少錢,而在於做了多少有意義的工作。還有一些研究告訴我們,那些追求理想的人,在多年以後比那些隻追求金錢的人會賺到更多錢
我想包括我在內的所有的求職者或者在職者都應該記住一句話:事業比金錢重要,機會比安穩重要,未來比今天重要。更重要的一句話是精神的滿足遠比物質更重要,並且精神的滿足總是能促進物質的更好滿足。
初次就業&理想
麵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李開複在一次演講中建議求職者“先就業再擇業”。李開複的這句話雖然是針對當前的嚴峻就業形勢而言的。在如此嚴重的就業環境中,一個人很難一次性得到一個既能滿足物質又能滿足精神理想的工作。我們該怎麼辦?不就業直到找到理想的職業,還是就業,放棄理想?兩者都不行,那就像李開複所講的,先就業再擇業。
曾經聽說過一個故事:有一個在美國讀大學的學生,他所在的學校不算很好,他的成績還算可以。成為一名軟件工程師是他的願望,設計出更人性化的軟件應用是自己就業的最大目標,他也立誌進入Google工作。當時畢業後,他就像穀歌投遞了簡曆,但是很可惜,他並沒有通過最終的麵試。
很多人都會遇到這種情況,就是被自己心儀的公司拒之門外。這位學生當時做出的選擇是到另一家比較小的公司就業,在這家公司他幹的很開心,最重要的是他掌握了很多實際的操作經驗。三年之後,他以一名優秀的業界人士被自己心儀的穀歌錄用。
不置可否現在的就業環境並不是很輕鬆,特別是對於更從學校走出來並沒有多少工作經驗的畢業生而言,更是很嚴峻。在這樣嚴峻的情況下麵對初次就業和理想的衝擊時,“先就業後擇業”未嚐不是一個好的選擇。這樣做的最大益處是當一下子不能滿足立刻的理想需求時,退而求其次的找到另一份工作不僅能很實際的幫助自己有了一個經濟上的過渡,更重要的是對於沒有多少就業經驗核對社會缺乏基本理解的學生來說,很有可能從第一次就業的實踐與大環境中找到一些新的體會,也很有可能修改自己之前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