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就是A-I計劃中的‘B不認識C,C卻因為某些原因認識B,B和C有著同樣的特質,A發現C可以,或者說80%以上代入B。’(請參考第一百十九章的後半部分)
我們來代入思考:假設B是梁泳心,那麼C就是那個長得和梁泳心相似的人(下來我們用‘相似者’來代替他)。
梁泳心不認識相似者,而相似者卻在無意之中認識了梁泳心,還發現了梁泳心同A的關係,這裏我們就可以假設A就是蔣興龍。
由於兩個人的金錢地位都相差很多,蔣興龍又那麼有錢,於是,相似者刻意模仿學習梁泳心的一舉一動,主動靠近蔣興龍希望可以博得上位。
而蔣興龍這邊呢?正好在醞釀他甩掉妻子的計劃,他覺得這個相似者與自己的正牌戀人就80%以上的相似度,這正中他的下懷。
於是他偷偷把相似者安排在羅雀屋裏藏起來,也許他告訴相似者,自己也可以給予他所需要的東西,就是要先幫他清除掉煩惱。等等,這些類似的想法。
然後相似者非常開心地接受了他的建議,夢想著自己今後富裕美妙的生活。
而蔣興龍的真實想法其實是:利用相似者代入到梁泳心的位置上,萬一迫不得已要除掉蔣曉梅,讓梁泳心可以安全脫身,自己想辦法把所有罪責都推到相似者的身上。
就算最終自己也脫不了幹係,隻要梁泳心平安了,他就放心了。
蔣興龍當然不會蠢到直接把梁泳心的身份冠在相似者頭上,事後讓梁泳心去改名換姓改身份。
不,他可能是想讓相似者以自己另一個情人的身份出現,成為代替梁泳心位置的合謀者,反正就是要利用他來擋住警方的視線,把自己真正所愛的人藏到背後去。
以上,我又給大家講了一個有可能的故事,在事件篇線索重述和整理中,我會不斷地給大家講這些有可能的小故事。
直到呈現出最後的推理和真相,沒有欺騙就沒有真相,在這些小故事中我會放入真實的部分。
但是其中究竟哪些是真實的,在最後的推理呈現之前,就要靠大家自己的猜測和想象了。
A-I80%全員綜合計劃,我並沒有說它是不對的,從開始到現在,我所提出的這個綜合計劃確實涵蓋了至少八個人進入羅雀屋的目的所在。
但現在所能知道的事實僅僅是目的。他們具體都做了些什麼?在殺人事件中起到了什麼樣的關鍵作用?計劃到底有沒有得以實施?
這個就不是我現在所能說的了,抱歉。
第五章之後情節內容,就是羅意凡的分析和眾人對索橋被毀壞時的記憶了。
那個時候的分析當然是粗淺和表象的,也不值得我們在這裏多費筆墨,反正經過羅意凡的一番話,一絲絲的恐慌和疑惑已經不知不覺地進入了所有人心裏。
殺人事件也由此即將拉開它的血腥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