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欲組建內廷組織部和紀檢委,這兩個部門的職能在內廷二十四衙門中,內官監和組織部的職能比較接近,在明初時,負責管理宮人的內官監則是其中最為重要者,例如明初的三保太監鄭和,就乃明初內官之首。
然而明朝十二監的地位與職能是隨時會發生變化的,到明朝中後期,內官監掌木、石、瓦、土、搭材、東行、西行、油漆、婚禮、火藥十作,及米鹽庫、營造庫、皇壇庫,凡國家營造宮室、陵墓,並銅錫妝奩、器用暨冰窨諸事,生生由“吏部”降格為“工部”
至於與紀檢委職能相近的部門,則是都知監,原掌宮廷各監行移、關知、勘合,擁有監督各監內官的權力,但是到了明朝中後期,僅剩下隨皇帝前導警蹕。
何為前導警蹕,就是給皇帝開路和警告其他人給皇帝讓路的,我們看清朝宮廷劇,經常看到皇帝出行時,有太監在皇帝前麵揮舞著響鞭,警告行人退散,都知監就是幹這個的。
朱由檢打算恢複並加大內官監和都知監的權力,使其成為內廷的組織部和紀檢委,不過如此一來,原本如同工部一般的內官監變身組織部,那麼內官監原有的內官和工匠去哪裏謀生呢?
朱由檢立誌要把大明建設為工業國家,總不能自斷臂膀,將內廷“工部”給作廢掉吧。
當然不會,他很快又想到司設監這個衙門剛好有個“設”字,完全可以理解為“建設”之意嘛。
司設監管理鹵簿、儀仗、雨具、大傘,事繁且雜,又無實權,後來在清朝時還被廢掉。
既然司設監未來會被廢掉,明其沒什麼大用,朱由檢便幹脆把司設監原來的內官並入神宮監,而司設監則變更為內廷新的工部,管理將作、營造、生產、經營等。
至於改頭換麵的三大衙門掌印太監,王承恩可暫領內官監掌印太監一職,都知監、司設監暫缺,沒辦法,朱由檢口袋裏實在沒什麼人才,尤其是都知監的掌印太監,非剛正不阿之人不能勝任。
就目前朱由檢所知道的人中,這樣的人當然有,不過卻在外朝,比如東林黨的劉宗周、範景文、倪元璐等人,這些人在崇禎自縊殉國後,也跟著自殺殉國了,操守品行可見一斑,但他們都是外官,朱由檢總不能將他們抓進內廷閹掉,然後再任命他們為都知監掌印太監吧。
“缺人啊!”朱由檢長歎一聲,不由直撓頭。
“我真是蠢,不是有科舉可以借鑒嘛!對了,我還可以在內廷率先實行科舉改革,用公務員考試的方法來招攬人才。”
朱由檢一拍腦門,很快就想到了一個絕妙的主意。
科舉製度,無疑是中國政治製度曆史上最偉大的發明,自從中國有了科舉製度,曾經淩駕於華夏之巔的五姓七望被打落塵埃,即使出身最為卑微之人也有了當官的可能,徹底打通了底層向上層攀升的通道。
即便是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科舉製度依然有它的生存土壤,而且還擴散到了全球,成為全世界大部分國家選拔官員的最普遍手段。
外國人對中國發明的科舉製給予了高度評價,甚至有人稱之為其社會意義遠高於中國古代“四大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