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廷推內閣候補名單(1 / 2)

文華殿內,內閣輔臣和六部九卿的主官們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廷推,以擬出推薦入閣的候選名單。

“陛下已經催了我們好幾次了,我看大家有什麼不同意見都盡量求同存異吧,今就擬定內閣候選名單,不能再遲了。”黃立極作為內閣首輔,首先為此次廷推定調子,要求今必須出結果。

施鳳來道:“六部尚書級別的官員就不必討論了,吏部尚書周應秋,禮部尚書來宗道,戶部尚書郭允厚,刑部尚書蘇茂相,工部尚書薛鳳翔五位大人自動入圍內閣候補名單。”

“我同意!”

“我同意!”

施鳳來的意見自然不會引起大臣們的反對,畢竟六部尚書和內閣閣臣的差距僅是一步之遙,然就擁有著入閣的資格。

李國普補充道:“內閣候選名單不宜太長,我看就定為七人吧,除了五位尚書大人外,大家再推選兩個名額出來。”

張瑞圖道:“由於前兵部尚書崔呈秀大人丁憂回鄉,兵部尚書之職一直空缺,不如我們先定下兵部尚書的人選,並讓兵部尚書人選直接入圍內閣候選名單,如此,第六個名額便有了。”

黃立極點頭道:“我同意,我提議由南京吏部尚書王在晉遷任兵部尚書之職,王在晉履任兵部各大要職,並有經略遼東的履曆,熟知軍務,遷任兵部尚書最為合適。”

因為孫承宗、袁崇煥在《明史》中的光芒萬丈,王在晉此人在曆史上向來以反派形象出現,後來更因參與修撰《三朝要典》受到牽連,被定為閹黨而被崇禎罷官。

而讓王在晉徹底被釘上恥辱柱的是後世三位大拿對他的評價,金庸:“王在晉是萬曆二十年進士、江蘇太倉人的文弱書生,根本不懂軍事,目光短淺,膽子又……”

閻崇年:“王在晉既無遠略、又無膽識,既無兵略,又無智慧。”

當年明月:“王在晉,字明初,江蘇太倉人。萬曆二十年進士。這位仁兄從來沒有打過仗,之所以派他去,是因為他不能不去。”

事實上王在晉能力非常不錯,在軍事戰略方麵更在孫承宗之上,經略遼東之時,王在晉就敏感地發現以全國之力供養遼東軍必將導致明朝財政枯竭,上書啟提出豎壁清野,軍隊大部撤回山海關以內,隻留下部在遼東打遊擊,企圖以明朝的雄厚實力拖死後金。

以事後諸葛亮的眼光來看,王在晉的戰略無疑是正確的,如果按照他的戰略思想來經略遼東,興許後金被生生拖垮也不一定,畢竟冰河時期對後金的影響也非常大。

但大明實在太剛了,大明風骨曆朝之最當真不是開玩笑,王在晉棄守廣寧的戰略自然被全盤否定,連遼東經略的位子都被孫承宗接手了去,從此遼東開始大興土木,生生拖垮了大明財政。

對於王在晉的能力,諸位大臣都是有目共睹的,廷推王在晉遷任兵部尚書並自動入圍內閣候選名單的結果也沒什麼好意外,如此,候選名單就已經有六人了,還剩下最後一個名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