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海峽兩岸在各自發揮比較優勢的基礎上,促進兩岸之間的產業分工與產業合作,主要依靠持續不斷的資本流動和大規模貿易往來完成。2008年5月後,兩岸關係出現重大積極變化,以高技術產業和重化工業為主的兩岸之間第四次產業轉移已出現。兩岸之間產業轉移與產業對接有如下特點:一是產業轉移具有單向性、漸進性和群眾性。產業轉移以海峽西岸為主,並呈現出輕紡產品---電子信息零部件---電子整機的逐步升級。二是祖國大陸以生產加工環節和低檔次中間品為主,台灣母公司負責研發設計、產品營銷和關鍵零部件供應,兩岸之間形成不對等產業鏈垂直分工貿易和產業內水平分工貿易關係。三是台灣企業擁有強大的國際營銷渠道,祖國大陸企業則以代工為主,形成“境外下單、台灣接單、大陸生產”的格局。
【福建重點建設的3大港口群】
圍繞發展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福建積極整合港灣資源,加快建設海峽西岸北部、中部、南部3大港口群。加快建成福州港、湄洲灣港、廈門港3個億噸以上大港,形成麵向世界、服務中西部發展的現代化、規模化、集約化港口群。北部以福州港為主體,加強福州港和寧德港等的整合,覆蓋三都澳、羅源灣、福清灣、興化灣北岸等主要港灣,推動成為集裝箱和大宗散雜貨運輸相協調的國際航運樞紐港。中部以湄洲灣港為主體,覆蓋湄洲灣、興化灣南岸、泉州灣等主要港灣,發展成為大宗散貨和集裝箱運輸相協調的主樞紐港。南部以廈門港為主體,覆蓋廈門灣、東山灣,加快形成以集裝箱運輸為主、散雜貨為輔的國際航運樞紐港。
【福建省產業集群形成機製】
一般認為,產業集群由3大要素構成:規模、產業、空間集聚,是基於地緣、技術鏈、價值鏈、供應鏈等關係而在地理位置上高度集聚的產業群落。從產業集群發展曆程看,福建省產業集群形成機製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依托自然資源、地理條件和傳統優勢形成的產業集群,如安溪茶葉加工、德化陶瓷、惠安石雕等。二是依托專業市場帶動形成的產業集群,如南安水暖器材,晉江石獅紡織服裝、箱包製鞋等。三是依托引進外資形成的產業集群,如福州顯示器和廈漳數字視聽產品等。四是依托國企改革人才流動形成的產業集群,如福安電機、南平針織童裝、龍岩工程機械等。五是依托政府投資引導形成的產業集群,如湄洲灣石化、福州青口汽車等。六是依托民間資本創業形成的產業集群,如晉江、長樂紡織產業集群等。
【福建海洋優勢】
福建海域麵積13.6萬平方千米,大陸海岸線3324千米,具有“港、漁、景、塗、能”五大優勢資源:一是深水港灣和岸線資源優越。其中深水岸線210.9千米,超大型深水碼頭岸線29處、42千米,可建設20萬~50萬噸級泊位約100個,發展以港口為依托的臨港工業條件優越。二是海洋水產資源豐富。全省水深200米以內的海洋漁場麵積達12.15萬平方千米,淺海灘塗可利用養殖麵積達225萬畝;已知的海洋魚類有745種,貝類、藻、魚、蝦種類的數量居全國前列。
三是濱海旅遊發展條件較好。擁有多種多樣的海岸類型,構成許多壯麗的自然景觀。四是濱海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的礦產有60多種,有工業利用價值的20多種,其中玻璃砂、鑄型砂、標準砂和建築砂是優勢礦種。五是海洋能源和島嶼資源開發潛力大。
【閩浙贛九方經濟協作區】
成立於1986年,是由福建、浙江、江西、安徽四省毗鄰的九市(南平市、金華市、麗水市、衢州市、上饒市、景德鎮市、撫州市、鷹潭市、黃山市)組成的開放式、全方位跨區域經濟聯合組織。它位於我國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與長江中下遊沿江經濟開發開放地區的中間過渡地帶;下轄72個縣(市)區,共有土地麵積12.35萬平方千米,總人口約2692多萬人,2005年,九市總產值3140.75億元,財政收入307.65億元,經濟發展水平處於全國平均水平。
【福建地域特色文化】
按照曆史形成的閩文化多元結構和地域分布,重點保護閩南文化、客家文化、紅土地文化、船政文化、媽祖文化、朱子文化和佘族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打造一批代表福建形象的文化品牌,彰顯福建文化特色,提高海峽西岸文化影響力。加快福州、廈門、泉州等中心城市文化建設,提升文化品位,發揮中心城市在文化藝術創作、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產業集聚、文化市場繁榮等方麵對周邊地區的輻射示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