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兵臨城下(一)(1 / 2)

皋亭山是天目山係東部,在臨安以北四十裏處,是臨安的最後一道門戶,要是皋亭山失守,則蒙古大軍可在一個時辰內出現在臨安城下。而此時,蒙古大軍已經出現在皋亭山下,排成整齊的戰鬥隊形,準備發起強攻,拿下臨安最後的屏障。

自從蒙古大軍攻下襄樊,繼而在原襄陽守將呂文煥引導下招降江防守將,渡過長江攻占南京、鎮江、常州以來,節節勝利,大軍兵臨臨安城下已成定局,南宋朝庭不得不加強皋亭山防禦,皋亭山已成一座堅城。

整齊的隊列,鮮明的盔甲,如矛的刀槍,人如龍馬如虎,氣勢如虹,端的是天下精兵。蒙古大軍能夠縱橫於歐亞大陸,征服半個世界,創建了人類曆史上版圖最龐大的帝國,靠的不是幸運女神的眷顧,而是這支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軍隊。

伯顏一身金盔金甲,氣吞山河,威風凜凜,胯下黃棕馬,一副銀飾雕鞍,神駿非凡,這是產自亞細亞的大馬士革良駒。伯顏早年在伊利汗國的創建者旭烈兀手下當郵差,從那時起,這匹戰馬就跟隨他南征北戰。

伯顏把常州打量一番,讚道:“真是一座雄偉的城池!布伯什麼時候到?”

自從忽必烈采納郭侃的建議,實施中央突破之策以來,不斷對襄樊進攻,無奈襄樊堅城一座,損兵折將都不能攻占。無奈之下,忽必烈下令從波斯調製炮的炮匠,阿老瓦丁和亦思馬因來到大都,奉命造炮。他們造出來的炮就是著名的“回回炮”,首戰樊城建功,再戰襄陽第一炮就把襄陽的譙樓給打塌了,呂文煥給嚇破了膽,不得不投降。因此,回回炮又有了另一個名稱“襄陽炮”。

回回炮在襄樊爭奪戰中大顯身手,忽必烈高度重視,馬上成立了回回炮手營,重獎阿老瓦丁和亦思馬因。亦思馬因英年早逝,他的爵位由他的兒子布伯繼承。布伯深得其父真傳,也是一個出色的炮匠、炮手,隨伯顏大軍行動。

副將阿剌罕一身戎裝,站在伯顏旁邊,道:“回回炮笨重,運輸很不方便,跟不上大軍的速度,要在半月後才能趕到。”

伯顏濃眉一軒,道:“不等了,攻城。”

隨著他的一聲令下,蒙古大家象蝗蟲一樣向皋亭城下湧去,架起雲梯開始攻城,名垂青史的皋亭山之戰就此拉開了序幕。

臨安城下,百姓扶老攜幼,拖家帶口,一窩蜂向臨安城湧去。蒙古軍隊向以殘暴著稱,所到之處必然屠城,殘滅生靈,現在已經到達皋亭山了,這一消息傳來,百姓人心惶惶,連忙逃難,向唯一的避風港臨安逃去。

然而,臨安並不是他們理想的避難聖地,臨安城門沒有為他們打開,反而吊橋高吊,城門緊閉,城頭上站滿了弓箭手,彎弓搭箭對準了他們。

“軍爺,你就行行好,讓我們進去吧。我們是老百姓,沒有地方去。”

“不讓我們進城,韃子來了,我們都活不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