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和會本來就是大國的會議,凡和會一切重大問題均先由六大國會議討論決定。先有“十二人會議”,由美國威爾遜和蘭辛、英國勞合?喬治和貝爾福、法國克裏孟梭和畢盛、中國吳宸軒和陸征祥、日本西園寺公望和牧野伸顯、意大利奧蘭多和桑尼諾組成。“十二人會議”為六大國“經常的正式會議”,和會期間共舉行60多次。1919年3月26日起,“十二人會議”縮減為“六人會議”,即英、法、美、意、中、日六國首腦就和會中有關歐洲問題私下協商(4月23日意首相奧蘭多離會,由英、法、美、中、日五國首腦以“五人會議”形式控製局麵)。
巴黎和會的全體大會,即27國全體會議,和會期間僅開過6次,完全是止於形式。和平正式會議,協約國代表與各前敵國代表分別相會,一次是遞交和約最後草案,一次為簽署和約。和會附設有國際聯盟、賠償、領土問題、條約起草、戰爭責任、國際河港鐵道等專門委員會52個。中國參加了其中的28個,並成為很多國際組織的發起國和締約國,在以白皮為主的國際外交界,中國外交家的品牌也打響了,看著年輕的共和國外交官們在國際會議上縱橫睥睨讓很多歐美的老外交們大為豔羨,沒有資曆包袱的共和國外交家們更容易讓年輕人發揮才華。外交始終是以綜合國力和展現出的國家意誌為轉移的,就像戰敗的德國即使有一流的外交家也隻能在門外等著宣判而已。
6月23日,最終簽署的《凡爾賽條約》共分15部分,440條。根據條約規定,德國損失了13.5%的領土,12.0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喀麥隆、多哥以及德屬新幾內亞),16%的煤產地及半數的鋼鐵工業。萊茵河西岸由協約國占領,東岸50千米內為不設防區。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製,隻準保留陸軍10萬人。禁止德國擁有空軍、坦克和潛艇,海軍力量受到嚴格限製。
在1918年11月11日停戰時,就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法國,恢複法國在普法戰爭前的疆界。
北石勒蘇益格經過公投,回歸丹麥。
承認波蘭獨立,並給予波蘭海岸線。把原屬波蘭的領土歸還,包括西普魯士、波森省、部分東普魯士及部分上西裏西亞;東上西裏西亞予捷克斯洛伐克。
但澤由國際聯盟管理,稱為但澤自由市。
割讓尤本及薩爾梅迪給比利時;克萊佩達地區給立陶宛(1923年)。
薩爾煤礦區由法國代管15年,然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
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永遠不得與它合並。
意大利取得伊斯達尼亞和提洛爾
承認盧森堡的獨立。
德國在遠東和大洋洲的殖民地除了青島已經歸屬中國之外,其他島嶼殖民地由美、中、日三國分配。加羅林群島、馬紹爾群島、馬裏亞納群島、瑙魯島、俾斯曼群島、西薩摩亞各自以托管的方式交給三國。非洲和美洲的殖民則由英法美瓜分。此外,還與其他戰敗國簽定了其他不平等條約。
通過巴黎和會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國聯盟約》以及會後對其他戰敗國的和約,以條約法律形式,確立了戰後世界政治、經濟和軍事的一般關係與製度,即所謂凡爾賽體係。英法力主建立凡爾賽體係其目的是想把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完成的重新瓜分世界的成果鞏固下來,同時組織對列強的死敵紅俄的武裝幹涉、經濟封鎖和顛覆破壞活動。不過巴黎和會遠遠稱不上和諧,期間的勾心鬥角幾乎已經到了冷戰的邊緣。英法已經被打得筋疲力盡,幹涉俄國是他們無法完成的重任,而美國國內的孤立思想又重新盛行,為了贏得大選而不得不收縮兵力的美國也沒工夫和老毛子過招。武裝一些白俄軍和捷克兵團一類的雇傭軍當然可以,但是在西線始終無法完成決定性的一擊,幹涉變得遙遙無期。現在唯一可以依靠的是中國和日本在東線的表現,特別是中國遠征軍那飛機大炮加裝甲的快速攻擊模式,特別適合廣袤的西伯利亞大平原,當然是在有充足的補給的條件下。
中國會為了英法火中取栗嗎?答案並不在英法的控製之下,這讓兩個習慣了操縱世界的老牌列強很不自在。為了鼓動中國參加圍剿紅俄的戰爭,英法不僅對中國出示的紅俄同意歸還158萬平方公裏的中國領土的書麵證據表示了認可,並且擔保日後複國的白俄政府也會承認這份承諾。中國在巴黎和會上法律上收回了青島及周邊的原德占膠澳總督區,同所有歐美列強達成一致,即刻停止所有繼承自大清國的賠款義務,廢除領事裁判權等不對等權利,在兩年內廢除所有不平等條約,並交還所有租界。香港和澳門都在共和十二年結束前交還中國,當然中國也要相應免除英法和葡萄牙一部分軍火和物資貸款。中國將獲得德奧戰爭賠償的3.5%,成為繼法國56%、英國28%、美國5%之後的德奧第四大債權國,而日本則僅僅得到了1.5%的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