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我國社會正經曆著一場時代的變革,市場經濟體製的確立,改革開放帶來的文化生活的激烈變幻,衝擊著人們的思想,影響著人們的行為。社會上權大於法、知法犯法、徇情枉法、貪贓枉法的現象還嚴重存在,如行政機關不依法行政,濫用職權、瀆職、失職、越權等;執法機關徇私枉法、背離公平原則;人們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觀念比較淡漠,這與現代化建設、發展市場經濟的要求很不適應,與我國加入WTO以後,遵循世貿法則的要求很不適應,也給法治建設帶來很大阻力。因此,在我們這樣一個缺乏法治文化傳統的國度裏,實現依法治國的宏偉目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更需要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的支撐。
二、以德治國是依法治國的前提和基礎
道德,是一定社會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的關係的行為規範及準則。德國著名哲學家黑格爾認為,道德是主觀意誌的法。馬克思認為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法律都是外在的他律。事實上,法治的實現是以人們具備良好的道德素養為前提的,沒有良好的道德風氣和精神文明來提高人們的自律,法律就很難有效地貫徹。在現實生活中,任何法律條文即使規定的再細,也不能把社會生活中一切方麵全用法律條文固定下來,特別是屬於提倡的東西,很難用法律來規定,如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個人作風等方麵的問題。而且,法律隻能收到一時的威懾作用,無法調整人們的內心世界,不能起到淨化靈魂和淨化社會風氣的作用。古人講: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殺人,而不能使人仁,就是這個道理。因此,要真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要實行以德治國,加強道德建設,依靠道德教化、道德信仰、道德評價、道德準則、道德觀念、道德修養以及人類優秀的文明成果來引導人、塑造人,喚起人們內心的良知、正義感、榮譽感和恥辱心,從而淨化社會風氣,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
有著五千年悠久文明曆史的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從來就不乏豐富的道德資源。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時,就有了比較係統的記述道德規範的典籍。《左傳?襄公十年》中說人生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下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將立德放在人生三不朽的首位。《書經?虞書》是我國最早的政治典籍,主張選拔用人惟德是舉,不拘貴賤。在傳統文化中,以儒家倫理為主導的道德文化始終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在儒家思想的教育下形成了悠久的道德傳統。孔子早就提倡對於人民要導之以禮,孔孟開啟的儒家道德始終把德看做實現人生理想的根本途徑。在儒家道德的大道之下形成了一係列社會道德規範。個人修養方麵: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吾日三省吾身;品德陶冶方麵: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而改節;人生進取方麵: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報效祖國方麵:精忠報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商業方麵: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童叟無欺、信義生財;師德方麵:有教無類、誨人不倦,傳道授業解惑;居官方麵: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在這些文化寶藏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時俱進地賦予其新的含義,進行創造性轉換,構成現代道德文明與倫理精神建設的重要的一環,會成為我們在新世紀實現以德治國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