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勇於認錯的馬(2 / 2)

馬的傳奇—關於生肖馬的文化奇觀

“海洋餅幹!”

賽場上那匹又瘦又小的黑馬微微抬起頭,它好像聽到有人在叫它的名字。它的身上坐著一個同樣又黑又瘦的騎師,他有一隻眼睛看不見,腳踝骨剛做完手術,醫生剛警告過他:這輩子最好不要再騎馬。但他們現在同樣麵臨著那條熟悉的跑道,曾經創造了100次賽場奇跡的跑道,今天還能繼續創造奇跡嗎?

這是電影《奔騰年代》的最後一個場景。它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匹瘦弱的小馬,一位破產商人,一位隻有半隻眼睛能感受光亮的騎師,一個鬱鬱不得誌的賽馬教練,如何在美國的大蕭條年代創造奇跡。馬在這裏,是堅韌和勇敢的代表,而千百年來,馬所被賦予的各種含義,都寄托了人們對生活的無限希冀和美好渴望。

山東章丘龍山鎮城子崖的考古發現證明,從父係氏族公社時期開始,人們就開始馴化馬。許多古籍中都有“相土作乘馬”的記載,作乘馬就是用四匹馬駕車,作為運載的工具。

先牧之馬:關於馬的古老民間信仰

而人們對馬的信仰由來已久。《周禮·夏官·校人》裏記載:“春祭馬祖,執駒;夏祭先牧,頒馬攻特;秋祭馬社,臧仆;冬祭馬步,獻馬,講馭夫。”這是最早的關於馬的信仰的記載。馬祖是馬在天上的星宿,先牧是最早教人牧馬的祖先,馬社是馬廄中的土地神,而馬步為為馬驅除災害的神靈。漢族民間信仰的馬神,又名水草馬明王,也就是馬王爺,有說法稱其養馬非常出色因而被奉為馬王,關於馬王爺的傳說,流傳到很多地區。

而在中國古代對於祭祀馬神,官府還製定了許多製度。如明太祖朱元璋命令祭奠馬祖,專門定在南京的台仆寺,由那裏的高僧主持。明代還製定了“編民養馬”的政策,提供地方養馬的人家稱為馬戶,為求馬匹平安,祭拜馬神就成為了一種精神寄托,因此馬神廟遍地開花。而從漢代開始,還將每年農曆正月初六定為“馬日”。

龍馬精神:屬什麼像什麼?

提到馬的性格特征,人們很容易想到一個詞:龍馬精神。我們的祖先認為,龍馬就是神馬,它是黃河的精靈,是炎黃子孫的化身,代表了華夏民族最主要的精神。古人們想象中的神馬身高六尺以上,長長的頸項顯得偉岸無比,還生有翅翼,翼的邊緣有一圈彩色的鬃毛,引頸長嘯時發出動聽的聲音。它代表著剛健、明亮、熱烈、高昂、升騰、飽滿、昌盛、發達。

馬又是聖賢、人才、有作為的象征。古人常常以“千裏馬”來比喻難得一見的將才。關於千裏馬,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典故。

戰國時期,各國的君王競相招攬人才。燕國有個叫郭隗的臣子,向燕昭王講了一則關於千裏馬的寓言:從前有個君王想花千金求一匹千裏馬,三年過去了,一直未能如願。一位門人主動請纓,他三個月內就找到了千裏馬的下落,但是馬已經死了。門人拿出五百兩黃金買下了馬的骨頭,回來交差。國君生氣地說:“我要的是活馬,你怎麼買回一堆枯骨?”門人答道:“是啊,今天我替大王花五百兩黃金買下千裏馬的骨頭,那一匹活生生的千裏馬就不知多昂貴了。天下人由此知道大王這樣看重千裏馬,還愁別的千裏馬不紛紛而來嗎?”果然,不到一年,君王就得到了千裏馬。燕昭王聽後,更是不拘一格選拔人才了。

正因為馬象征著人才,所以善於相馬的人又被喻為善識才、善舉才者,像先秦時期趙國的王良,秦國的伯樂、方九堙等都是相馬的專家。人才埋沒或缺乏的沉悶局麵就被叫做“萬馬齊喑”。清代詩人龔自珍在《乙亥雜詩》中就這樣寫道: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賽馬奔騰:與馬有關的節日

蒙古族有馬奶節和賽馬節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八月末舉行,為期一天。這一天,牧民們穿上節日服裝,分別騎著馬並帶著馬奶酒,趕到指定地點,然後準備節日食品。太陽升起時開始賽馬,參賽的馬匹為兩歲小馬。比賽結束後,人們分別入席,在馬頭琴的伴奏下,縱情歌唱,開懷暢飲。一直到夜色降臨,人們才載著餘興紛紛散去。

佤族過春節時要喂馬吃糯米飯,並觀察馬在馬廄中的姿態以占吉凶,以馬頭朝東方為幸運年,朝向西方則是不吉利的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