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名的由來
中國這一名稱最早起源於西周武王時期,意為“中央之國”。相傳三千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測度日影,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於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開始有了中國的稱謂。
“中國”一詞的原意有兩種解釋。一是京都、京師之意。《孟子》中記載了一段齊王對大臣說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譯過來的意思是想在京城中給孟夫子蓋間房子。中國一詞的另一個意義是指古時華夏民族聚居的區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大河南北,古稱中土、中原。
19世紀中葉以後,“中國”才專指國家的全部領土。“中國”一詞在外交文獻上出現,始於1842年的《南京條約》。辛亥革命後,1912年成立民國,全稱“中華民國”,簡稱“中國”,至此,“中國”才真正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意義的正式名稱。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時,定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也簡稱“中國”。
日本國名的由來
日本的國名最早出現在公元7世紀70年代。在此之前,日本以大和朝廷代表國家,稱大和國,但國際上一直采用中國對日本的稱呼——倭國。
中國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日本派小野妹子為遣隋使者。小野妹子向隋朝呈遞的國書中稱“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此後,隨著封建國家的發展,日本正式將確定國名的問題提上了日程。“大化改新”後,日本仿效唐製,建立了封建中央集權製國家,為提高國家的國際地位,擬采用一個新國名以改變原來的稱呼。
公元670年(中國唐高宗鹹亨元年)開始用“日本”為國名,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日本”國名首次記載於史冊是在公元720年,這一年,日本用漢語編寫成《日本書紀》,書中把“大和”和“倭”等日本古稱都改為“日本”。
新加坡國名的由來
新加坡全稱“新加坡共和國”,位於馬來半島南端,包括新加坡和附近的50多個島嶼,1965年8月9日正式成立“新加坡共和國”。
“新加坡”原意為獅城。據馬來史籍記載,公元1150年左右,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王子乘船到達此島,看見一頭黑獸,當地人告知為獅子,於是有“獅城”之稱。也有人認為,當時島上的土著居民中有一個獅子族,現在的國名就是由其轉化而來的。
印度國名的由來
印度原稱婆羅多,是古印度一個名叫婆羅多的國王建立的國家。印度最初指印度河流域,後來才逐漸包括恒河流域及整個南亞次大陸。古波斯語將“信度”轉變為“印督”;古希臘人又變“印督”為“印度伊”。在希羅多德的《曆史》中,印度被稱為“印度斯”,後來,羅馬沿襲了這個詞。我國史書中,最初稱印度為“身毒”,後來又有“天竺”、“忻都”等稱。我國用“印度”這個詞始自玄奘的《大唐西域記》。
巴基斯坦國名的由來
巴基斯坦,意為“純潔的國土”。這個國名是20世紀30年代一個學生創造的。
印度獨立前後,它的西北部和東北部有許多穆斯林,占當地居民人數的50%~60%,分布在旁遮普邦、信德、俾路支等省份。由於這些穆斯林的風俗禮教與印度教徒有分歧,他們要求建立一個穆斯林國家。1930年,旁遮普邦學生喬圖裏·拉麥待·阿裏把旁遮普邦、西北邊、克什米爾和信德各名詞的第一個字母合在一起,再加上俾路支斯坦名詞的詞尾,組成一個新的名稱“巴基斯坦”,聲稱這是一個穆斯林國家。1947年 8月14 日,巴基斯坦自治領成立。1956年3月23 日,巴基斯坦頒布了第一部憲法,改自治領為共和國,取名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朝鮮國名的由來
朝鮮古代稱為高麗。公元918年,王建建立了王國,國號高麗,並於936年統一了朝鮮半島,高麗王國曆時近500年,為各國所熟知,所以至今外文名稱音譯仍為高麗。1392年,高麗三軍都總製使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定國名為朝鮮,意為“清晨之國”、“朝日鮮明之國”或“晨曦清亮之國”。
越南國名的由來
越南全稱“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位於印度支那半島東側。據傳說記載,越南最早自稱“文郎”。公元前257年,改稱“甌貉”,亦稱“甌雒”。它是由“甌越”和“雒越” 兩個部落合並而成的。
我國史書上的占婆(又稱林邑、環王、占城等),是越南史上的古國。1010年建大越國,後經黎朝、陳朝和後黎朝,曾為中國屬國。清嘉慶七年(1802年),阮福映稱帝時,改國號為“南越”。次年,改稱“越南”,越南之名始於此。“越南”一詞在安南語中意為“南部土地”。1945年9 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1976年7月,越南統一國會第一次會議決定改國名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蒙古國名的由來
蒙古位於亞洲中部內陸。蒙古一名最早出現於中國《舊唐書》,書中稱其為蒙兀室韋。自唐以來的漢語文獻上用過各種名稱:蒙兀室韋、蔑劫子、梅古悉、謨葛夫、蒙古裏、盟古裏等,大多為蒙古一名的諧音。自元代以來才正式用蒙古之名。中國學者近年經過考證,認為Mongol一名是由mong(意為“我們的”)和 gol(意為“火”)組成,意思是“我們的火”。因蒙古為遊牧民族,每至一處,大家共同煮炊,並推選一位有經驗的長者當夥頭兒掌管此事,因而有這種稱呼。
緬甸國名的由來
緬甸,中國古稱撣國,唐時稱驃國,宋代稱緬甸為蒲甘,同時也始稱緬甸。公元1106年,緬使隨大理使節到宋,宋鑒於緬甸山川遙遠,道路阻隔,因此稱其為“緬”,又因中緬邊區一帶稱山間穀地為“甸”,“緬甸”即其合稱。
菲律賓國名的由來
菲律賓位於太平洋的西部,由呂宋、棉蘭老等7000多個島嶼組成。1521年 3月 17日,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航行到這裏,稱它為聖拉紮拉斯。1543年,西班牙占領整個群島並移民定居。當時,西班牙殖民主義者比利亞洛沃斯,以西班牙王儲即後來的國王菲力普二世的名字命名萊特島及其附近島嶼,稱之為“菲律賓”。後來,這個名字擴展到整個群島,並在1898年菲律賓獨立時成為國名。1946年7月4日,該群島第二次獨立時,仍定名為菲律賓共和國。
柬埔寨國名的由來
柬埔寨位於印度半島南部,是一個具有2000多年曆史、美麗富饒的國家。我國漢代稱“扶南”,意為“山地之王”;隋代稱“真臘”;唐代稱“吉蔑”。8世紀初,真臘分成兩部,一部分居內地,另一部分臨海,故又有水陸真臘之稱。宋代仍稱“真臘”;元代稱“甘孛智”或“澉浦隻”;明代萬曆後,始稱“柬埔寨”。
相傳高棉族的始祖是一位名叫“卡姆布”的英雄,於是,高棉族便把自己的國家叫“卡姆布其亞”。1953年11月9日柬埔寨王國宣布獨立;1976年1月5日頒布新憲法,改國名為“民主柬埔寨”;1990年2月3日定國名為“柬埔寨”。
伊朗國名的由來
“伊朗”這一名稱是從“雅利安”一詞演變而來的。古代雅利安人從東遷往波斯,占據了伊朗高原及其東南部地區,並在這兒創造了古代波斯文明。古羅馬、古希臘將這個地區稱為“雅利安納”。梵文中,“雅利安”一詞即“高貴的、高貴的人”,所以“伊朗”這個國名亦有“高貴的、高貴的人”的意思。
伊拉克國名的由來
伊拉克全稱“伊拉克共和國”,位於阿拉伯半島、小亞細亞半島和伊朗高原之間。其國名由來說法不同。
“伊拉克”一詞,在阿拉伯語中為“血管”之意。由於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裏斯河及其彙合成的阿拉伯河連成的水網,在古代伊拉克這片肥沃的平原上,布局形如人體的血管。所以,古阿拉伯人將其稱為“伊拉克”。
另一種說法取自當地居民很早以前就使用的地名伊拉克·阿拉比的前半部分,單就“伊拉克”一詞本身來說,有“低地”、“耕耘的土地”之意。由於這一地區的北部橫亙著亞美尼亞高原,東部和西部分別為伊朗高原和阿拉伯高原環繞,形成寬僅100千米,長有600千米的細長的伊拉克(低地),故獲得這一名稱。
伊拉克為世界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公元前4700年起,建立了蘇馬連王國、巴比倫王國、亞述帝國和後巴比倫王國,後被並入波斯帝國。1921年8月成為獨立的伊拉克王國。1958年7月14日,成立伊拉克共和國。
卡塔爾國名的由來
“卡塔爾”一詞,是由古代西方對這裏的稱呼演化而來的。古希臘人稱之為“卡塔拉”,羅馬人稱其為“卡塔拉爾”,古阿拉伯人稱這裏為“卡塔裏拉”。1846年,薩尼·本·穆罕默德建立卡塔爾酋長國。1882年英國入侵,1916年淪為英國“保護國”。1971年9月1日卡塔爾國宣布獨立。
斯裏蘭卡國名的由來
位於亞洲南部,是南亞次大陸南端印度洋上的島國,風景秀麗,被譽為“印度洋上的珍珠”、“寶石之國”和“獅子國”。“斯裏蘭卡”中的“斯裏”是該國的自稱,即“神聖”之意,“蘭卡”是“光輝燦爛”之意。
阿富汗國名的由來
阿富汗伊斯蘭國位於亞洲的西南部,內陸國家。東北角與我國毗鄰,北接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西連伊朗,南和東與巴基斯坦相鄰。“阿富汗斯坦”是“阿富汗人之國”的意思。阿富汗族約占阿富汗人口的54%。1747年,阿哈馬德沙赫·阿布達裏建立了統一的國家後,就采用了這個國名。
不丹國名的由來
不丹王國位於喜瑪拉雅山南麓,居民普遍信教,佛教為其國教。不丹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尤其是森林、水力和礦產,森林覆蓋率占全國總麵積的72.5%,居世界之首。不丹人將自己的國家稱為“龍之國”,而國民則為“龍人”。“不丹”這一名稱是梵文中意為 “波特”和 “安塔”的合成語,表示“這個國家在西藏之端”。
阿曼國名的由來
位於阿拉伯半島東南部,西北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西連沙特阿拉伯,西南鄰也門共和國。東北與東南瀕臨阿曼灣和阿拉伯海。阿曼原名馬斯喀特·阿曼,卡布斯·賓·賽德王1970年7月推翻了其父的政權,將國名改為“阿曼蘇丹國”。
巴林國名的由來
巴林國簡稱“巴林”,位於卡塔爾與沙特阿拉伯之間的波斯灣海麵上。在公元前3000年的古代楔形文字記載中,稱巴林為“海濱之國”,島名“迪爾蒙”。古阿拉伯地理學家把含卡塔爾、哈薩地區、科威特沿海及近海諸島在內統稱為“巴林海岸”。巴林是阿拉伯地區唯一的島國,它由33個小島組成,最大的島為巴林島,故以巴林名國。1971年8月14日巴林宣布獨立,成立“巴林國”。
約旦國名的由來
約旦全稱“約旦哈希姆王國”,位於阿拉伯半島的西北部。西接巴勒斯坦,北接敘利亞,東北連伊拉克,南和東南與沙特阿拉伯接壤,西南一角瀕亞喀巴灣。
約旦國得名於約旦河。據說希伯來人在渡約旦河時,才給自己起名為“希伯來”,含義為“渡河的人”。“約旦”在希伯來語中是“水流急下”的意思。1950年4月約旦河西岸和東岸合稱為“約旦哈希姆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