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與子同袍 上架感言-中宵舞者,看試手,補天裂(1 / 2)

曆史書上,寫著無數自豪的故事。秦皇漢武時代的開疆擴土,唐宗宋祖時代的華麗文章,然而,曆史車輪走到了近現代,就突然拐到了溝裏。

和幾乎所有的同學一樣,從讀書時候就最不喜歡近現代史。從鴉片戰爭到抗戰勝利,曆史書上,滿篇都寫著屈辱兩個字。所有關於此的記憶,都是被壓迫,挨打……這種不喜歡,就變成了刻意的忽略。

站在友誼關前,對麵是越南,碑銘上刻著馮子材鎮南關大捷,然而,想到的還是《中法天津條約》,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圓明園的大水法是近代史那本書的封麵,那是烙在民族身上屈辱的痕跡。及至之後的辛亥革命,袁世凱稱帝,軍閥混戰,在國土上上演著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是血淚,每一個人看起來都是麵目猙獰……

2006年左右,去參觀保定軍校,名冊上很多名字曾經改變了曆史;有一張蔣百裏的圖片,介紹他為自己未能履行對學生的承諾開槍自罰,就隔了近百年,那張照片和那段文字看得我潸然淚下……在那個艱難的年代,在這一片熱土,真的是有熱血青年他們以一己之力艱難奮鬥著。縱使那段曆史灰暗屈辱,但是,他們的精神,在那段灰暗天空中閃耀著最耀眼的光芒!

2013年春,我去張自忠路3號院辦事情,過其門而未入。因為朱紅大門,青瓦高牆,威嚴矗立的舊式建築怎麼也不會像是某個辦公場所。待詢問了路人,才一步步的踏進去。後來,方知道是段祺瑞執政府的舊址,更早是清朝的陸軍部。那於鬧市之中,不一般的寧靜的地方,當年也曾風起雲湧,一令驚天下。而今,曾登台的風雲人物已經謝幕,朱漆褪色,樓台破敗……那是第一次有觸摸到曆史痕跡的感覺,不是任何紀念場所,就在繁華都市裏那個安靜的院子裏。

原來,曆史的距離那麼的近,他們也是活生生的人,在亂世裏,輾轉奔波,鬥爭生存……

於是,我開始想寫發生在那個風雨如磐的年代的故事。在那一段歲月裏,時代的車輪行進的都茫然,那個年代思想自由卻也混雜,所謂是非對錯,站在當時,恐怕隻是心智強大的人的信念。但是,一定有一些人,心懷家國天下,曾經努力的奮鬥抗爭……

我讀書的專業與工作的職業都與文字無關,但是,自小愛小說愛詩詞文章,從讀研時期就開始在網上寫小說。心中有胸臆,即在筆底抒發。

這便是這個故事的起源。

故事的背景,是那個風雨暗故園的亂世,人物或有借鑒原型然而還是作者的想象居多。既沒有能力去研究那些深刻的確切的曆史人物,便絕不發散任何不確定的傳言。所以,如有雷同,實屬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