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下午,梁漱溟在大會上談了他對貫徹執行總路線的三點意見,大意是:一、實現國家工業化,不能隻注重發展重工業,還要注意相應地發展輕工業、交通運輸業等,對此也應列入國家計劃。二、完成國家建設計劃,靠的是廣大群眾,因此要重視做好群眾工作。工業建設可依靠工會組織,發展農業應依靠農會。但農會土改後已作用漸微,隻好靠鄉村的黨政幹部了。而目前鄉村幹部的作風存在問題很多,須多下教育工夫。三、關於農民問題。進城之後,工作重點轉移於城市。近年來,城裏的工人生活提高得快,而鄉村的農民生活卻依然很苦。有人說,如今工人的生活在九天,農民的生活在九地,有“九天九地”之差,這話值得引起注意。搞建設如果忽略或遺漏了農民,那是不相宜的。尤其中共之成為領導黨,主要亦在過去依靠了農民,今天要是忽略了他們,人家會說你們進了城,嫌棄他們了,這一問題,希望引起政府重視。
那天的會議,毛澤東沒參加,但梁漱溟在會上的發言,卻很快被彙報到他那裏,引起了他的不滿。
第二天,即9月12日,參加政協常委會擴大會議的人員,列席中央政府的第27次會議。會上,毛澤東即席發言說:“有人不同意我們的總路線,認為農民生活太苦,要求照顧農民。這大概是孔孟之徒施仁政的意思吧。然須知有大仁政、小仁政者,照顧農民是小仁政,發展重工業、打美帝是大仁政。施小仁政而不施大仁政,便是幫了美國人。我們今天的政權基礎,工人農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這一基礎是不容分裂,不容破壞的!”
毛澤東可能考慮到老朋友的麵子,沒有點出梁漱溟的名字。但梁漱溟心裏明白,批評就是衝著他來的。他覺得這裏麵肯定有誤會,憑著多年老朋友的關係,他要當麵找毛澤東把事情說清楚。於是他提筆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一是指出毛澤東的批評不當,請予以收回;二是他願當麵向毛澤東複述他發言的內容,以消除誤會。
9月13日上午,梁漱溟在會場上將信直接交給毛澤東,毛澤東答應晚上找他談話。這天晚上懷仁堂舉辦京劇晚會,二人見麵時,離晚會開始隻剩下20多分鍾。急於要澄清問題的梁漱溟見時間不多,便不及細談直接要求毛澤東解除對他的誤會,而毛澤東則堅稱梁漱溟是反對總路線之人,隻是不言明或不承認而已。二人言語間頻頻衝突,最後不歡而散。
梁漱溟不肯就此罷休,9月16日再次登上大會講台為自己申辯,遭到了周恩來和毛澤東的批評。
9月17日,周恩來在大會上做了長篇發言,在周恩來講話過程中,毛澤東不時插話,言辭激烈。
對於中共領導人的批評,梁漱溟心裏十分生氣和不服氣,在9月18日大會上發言時,梁漱溟視一切於不顧,當場要求發言作答。遺憾的是,會場上一些人不讓他再講下去,他隻好求助於毛澤東。梁說,現在我唯一的要求是給我充分的說話時間,同時我也直言,我還想考驗一下領導黨,想看看毛主席有無雅量。毛澤東說,您要的這個雅量,我大概不會有。梁緊接著說,主席您有這個雅量,我就更加敬重您;若您沒有這個雅量,我將失掉對您的尊敬。毛澤東又說,這一點雅量還是有的,那就是您的政協委員可以當下去。這時,已是針尖對麥芒了。梁說,這一點倒無關緊要,我現在的意思是想考驗一下領導黨,看看黨倡導的自我批評是真是假。毛澤東反駁說,對你是實行自我批評嗎?不是,是批評。梁還是堅持說,我是說主席有無自我批評的雅量……後來,由於會場氣氛緊張,不少與會者大喊,“梁漱溟滾下台”。到了這個時候,毛澤東口氣略緩,說,梁先生,你今天不要講下去了,給你10分鍾,好不好?梁即答,10分鍾怎麼夠?希望主席給我一個公平的待遇。會場再次嘩然。最後有人提出交付表決。表決時,毛澤東等少數人舉手讚同梁漱溟講話,而大多數人則反對,梁還想再說一句話,會場上立刻有人大呼:“服從決定,梁漱溟滾下來!”梁漱溟被轟下了台。
分歧發生後,梁漱溟曾主動提出要閉門思過。他給主持全國政協工作的陳叔通副主席和李維漢秘書長寫信,要求請長假,“容我閉門思過”。請示到毛澤東那裏,毛澤東並不讚成梁漱溟閉門思過,因此,他沒有直接答複。李維漢派人告訴梁漱溟:“今後可以這樣辦:需要出席的會議和活動,通知照發,但參不參加自便。”
晚年毛澤東批示:可惜沒有梁漱溟
從1953年9月後,梁漱溟仍然是全國政協委員,他的工資照發,對他也沒有進行任何正式處分。
梁漱溟能主動閉門思過,與何香凝的幫助分不開。梁漱溟幾十年後在回顧這段曆史公案時曾說:“何香凝先生的發言在當時和事後,有三點引起我的注意。第一,在那種場合,她是唯一在發言中明確肯定了我過去是反蔣抗日的。也就是說,我並不是一生中對國家、民族沒有做過一件好事的人。何先生說的是事實。那時候,因日寇進攻廣西,桂林失守,我們退到賀縣百步,我在那裏主持民主同盟的發展工作,有許多反蔣抗日的朋友在那裏,何先生是大家所敬重的一位。我同她時常見麵,對時局的看法亦很相近。第二,她的語氣緩和,發言中左一個梁先生,右一個梁先生。這在當時,發言者除毛主席等少數人還時而對我這樣稱呼外,大多數人都對我直呼其名。第三,她提醒我要閉門改過,補救前途。這是使我醒悟自己不該與毛澤東頂撞的最早的規勸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