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植根於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道德規範,生成於黨領導人民奮鬥的偉大社會實踐,內含著當代中國公民對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觀念和社會主義信念的認同、理解和把握。所以,社會主義榮辱觀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體現著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具有深厚的基礎和強大的生命力。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強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三者的統一,強調公民對社會、對職業、對家庭的社會責任,這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規範的先進性。在我國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無數先進人物和英雄模範為我們樹立了踐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光輝榜樣。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鑄就了當代中華民族特有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等。這些凸顯時代主旋律的奮鬥精神,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注入了新的時代內容。這些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精神財富所展現的不怕犧牲、前赴後繼、公而忘私、艱苦奮鬥、真誠奉獻、不計名利、忠於職守、自強不息的優秀品質,塑造了當代中華民族無比自豪的偉大靈魂。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凝練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道德規範的基本要求,概括了社會主義社會風尚的本質特點,這必將對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對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範的本質
社會主義的基本道德規範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這一基本道德規範,既包含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我黨優良道德傳統,也借鑒了世界各國道德建設的成功經驗和先進文明成果。它涵蓋了當代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適用於我國現階段的不同社會群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所以,每個公民都應該自覺遵守基本道德規範,並把它作為自己的基本行為準則;社會各個方麵都應該大力倡導基本道德規範,並使它成為維係我國社會生活的重要行為規範原則。
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範的製定,是我國進一步推進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結合、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但是製定這些規範並沒有解決我國思想道德建設麵臨的所有問題。我們必須清醒看到:目前在我國的公民道德建設上,一些領域和地方道德失範,是非、善惡、美醜界限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見利忘義、損公肥私行為時有發生;不講信用、欺騙欺詐成為社會公害;以權謀私、腐化墮落現象嚴重存在。這些問題嚴重擾亂正常經濟社會秩序,損害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影響我國在世界上的美好形象,需要引起全黨和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種秩序規範的經濟,也是一種道德規範的經濟。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大力倡導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加快健全社會信用製度,已成為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胡錦濤總書記關於“八榮八恥”的重要論述,是把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思想道德建設的核心內容,貫穿於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麵,使之成為引領社會風尚的一麵旗幟。這一重要論述的思想性、指導性和現實針對性,恰恰在於抓住了我國當前思想道德建設薄弱環節上存在的問題,抓住了思想道德建設中最基本的東西。基本道德規範建設搞好了,社會主義道德大廈才能建立起來。所以,落實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範,是一個需要每個公民都付出努力的係統工程,也是能讓每個公民受惠的民心工程。構築這一工程當前麵臨的重要任務,就是要按照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要求,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解決好這個問題,這既是我黨必須擔負起的一項重要曆史任務,也體現了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範的本質要求。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統一的治國方略
法治屬於社會政治文明建設,以法律為手段;德治屬於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以道德為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