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社會主義榮辱觀和道德觀(6)(1 / 3)

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的利益關係,是一個有機聯係的整體,缺一不可,不可分割。國家和集體的利益為個人利益提供各種保證,而個人利益也隻有置身於國家、集體利益之中才能得以實現。不能單純強調一方而忽視另一方,隻有三者利益協調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在安定團結的條件下快速發展。

誠實守信

誠實守信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一份寶貴的曆史資源和精神財富。誠實是指道德主體內在的一種真實不欺的品質,即所謂“內誠於心”,表現為真誠、誠懇等。要求人要有真心、真言、真行,真誠地待人處事,反對欺騙和虛偽。守信是指道德主體在社會生活中與他人或社會整體交往時所表現出來的講信義、守信用的具體行為及其價值指向,即所謂“外信於人”,表現為講信譽、守信用、言行一致。要求人要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要言而有信、諾而有行、行而有果,以信用取信於人。誠實和守信是同義等價的,誠實是守信之後表現出來的品質,守信是誠實的依據和標準。誠實、守信合起來使用,則具有了誠實守信、言行一致、表裏如一、道德行為與道德品質相統一的豐富內涵。

在今天的社會主義製度下,誠實守信作為一種道德有著新的時代內涵和豐富的內容,它包括:在政治生活中,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忠於社會主義事業;在經濟生活中,依法辦事,平等交往,誠實待人,信守合同,講信譽,講信用;在其他日常工作中,高度負責,表裏如一,實事求是;在人與人的交往中,開誠布公,以誠相待,反對虛偽。這一道德要求對於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發展和建立新型的人際關係有著重要的意義。

誠實守信是人和人之間正常交往、社會生活能夠穩定、經濟秩序得以保持和發展的重要力量。對一個人來說,誠實守信既是一種道德品質和道德信念,也是每個公民的道德責任,更是一種崇高的人格力量。對一個企業和團體來說,它是一種形象,一種品牌,一種信譽,一個使企業興旺發達的基礎。對一個國家和政府來說,誠實守信是國格的體現,對國內,它是人民擁護政府、支持政府、讚成政府的一個重要的支撐;對國際,它是顯示國家地位和國家尊嚴的象征,是國家自立自強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力量,也是良好國際形象和國際信譽的標誌。從經濟生活來看,誠實守信是經濟秩序的基石,是企業的立身之本和一種無形的資產;從政治道德來看,誠實守信是一種極其重要的品性,是政治意識和責任意識的體現,是一個從政者必須具有的道德品性和政治素質;從人際關係來看,誠實守信是人和人在社會交往中的道德規範,也是一個人最主要的道德品質,人們在交往中,相互信任是相處的基礎,相互之間做到信任其關鍵就在於誠實守信。在現代社會中,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誠實守信在社會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建設和道德風尚等各個方麵日益顯示出它的重要地位。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思想,寄希望於政治上的誠實守信;經濟秩序的正常運行,迫切要求誠實守信;人民群眾的相互交往,熱切地呼喚誠實守信;社會的道德失範,亟須誠實守信來予以匡正。在加強社會主義法製建設、依法治國的同時,加強誠信建設體現了“法治”和“德治”、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相輔相成。

馬克思主義義利觀

義利問題是中國古代倫理思想史的基本問題之一。所謂義,是人們的思想行為符合一定的道德標準;所謂利,指利益、功利。義利問題是指道德原則、規範與物質利益、欲求之間的關係問題。中國的儒家強調“義以為上”,認為義是立身之本,是行為之最高標準。凡是合乎義的就去做,不合乎義的就堅決不做。孔子認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他把講道義與君子聯係起來,而把講利與小人聯係起來,這表明他有重義輕利的傾向,但他並不掩護利,他還提出了“見利思義”的主張。孟子認為一切行動必須以義為準繩,更不必顧慮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