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它引導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前進。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在當代中國,隻有把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的鄧小平理論,而沒有別的理論能夠解決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問題。”縱觀整個鄧小平理論體係,有一條清晰的脈線貫穿其中,它有機地將鄧小平理論係統化、整體化,又賦予鄧小平理論顯著的時代特征,這條脈線就是鄧小平發展觀。鄧小平發展觀,是鄧小平同誌在幾十年的實踐與總結、探索與研究、分析與綜合的基礎上高度概括而形成的思維觀念,是對事物發展規律及本質進行深刻探究的思維方式,是對事物發展趨勢及走向進行宏觀把握和認識的思維形式。鄧小平發展觀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鄧小平同誌的思維結晶與研究成果,而且是我們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和黨的寶貴財富,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理論指導。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提出的著名哲言“發展才是硬道理”,不僅已深入人心、家喻戶曉,而且享譽世界。作為鄧小平理論核心的鄧小平發展觀,則有力地推動著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向前邁進,對中國的發展,乃至世界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指導作用。
一、鄧小平發展觀的定義與特征
鄧小平發展觀作為鄧小平理論的核心,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到了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全麵研究與把握鄧小平發展觀,是我黨在新的曆史時期將社會主義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需要,是鞏固發展社會主義製度、實現黨的戰略目標的需要。由於鄧小平發展觀博大精深、高瞻遠矚,因此,在研究鄧小平發展觀時,必須從時代發展的視角,從全球發展的視野,從戰略發展的高度來審視,以便全麵係統地把握鄧小平發展觀的內涵與特征,科學領會鄧小平發展觀的精神實質。
1.發展觀的科學界定
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是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由此及彼、不斷深化的。人類對發展的認識同樣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是一個從經驗認識向科學理念不斷深化、不斷提高的過程。通常對發展的認識思維可分為三個層麵:發展經驗層麵、發展科學層麵和發展觀層麵。這三個層麵相互聯係,由低到高,不斷深化,不斷完善。
發展經驗層麵是較低層次的發展思維,它是指通過實踐而得出的經驗總結,但沒有通過進一步實踐來驗證其正確性、合理性和科學性。發展經驗層麵是對事物發展的表象認識,並未對該事物發展的本質規律進行科學把握。例如,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我們黨曾認為隻有通過“抓革命、大批判”才能“促生產、大躍進”,錯誤地認為經濟發展必須“以階級鬥爭為綱”,這便是經驗層麵的發展思維,是一種缺乏理性的思維和未能進一步實踐驗證的初級的、表象的思維。盡管有時經驗層麵的思維也可能某些方麵或某一點上符合客觀規律、科學思維,但這往往屬於偶然與巧合。
發展科學層麵是較高層麵的發展思維,它是通過反複實踐檢驗,證明發展的思維是符合客觀規律的科學思維,因此,它對發展實踐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例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推進經濟體製、政治體製等各項改革,掃除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各種桎梏,按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辦事,從而有力地促進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在這基礎上形成的發展思維便是發展科學層麵上的發展思維,它是對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正確把握,因此具有明顯的科學性。正由於科學層麵上的發展思維把握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因而它對事物發展具有普遍的現實指導意義。
發展觀層麵則是最高層麵的發展思維,它是對客觀事物科學的、係統的認識思維,它不僅是對客觀事物的科學總結,對事物發展一般規律的把握,而且是對事物發展特殊規律的把握,對客觀事物發展的超前把握以及對客觀事物發展的宏觀把握。因此,發展觀與發展科學相比較,發展觀更具前瞻性和預見性,更具係統性和整體性,更具宏觀性和全麵性。發展觀作為發展理論的核心,不僅對客觀事物發展具有極強的理論指導作用,而且對發展理論乃至其他相關理論的研究也具有明顯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