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3 / 3)

1世界能源態勢分析〓〖HT〗1992年世界能源消費僅增長0.2%,保持了1990年以來增長為零的水平,這就使世界能源需求總量在經曆了1982~1990年期間2%的年均增長速度之後,進入一個平穩的時期。但是,在平穩的全球增長水平下存在著顯著的局部變動。1991年,前蘇聯、中歐和東歐國家能源需求下降了77%,這是造成全球能源需求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工業化國家能源需求增長為10%,而發展中國家為4.8%,增長最快的亞洲國家則達到了兩位數字的水平。1992年石油市場比較穩定,海灣戰爭後,石油市場有效地調整了因科威特產量穩定回升帶來的變動,使1992年石油價格的跌漲保持在一個較小的範圍內。布倫特平均油價有輕微下降,每桶價格從1991年的20美元跌至1992年的19.40美元。1992年世界石油消費量隻增加了0.5%。發展中國家石油需求量的迅速增長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的中速增長,被歐洲非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的低消費所抵消。俄羅斯石油需求下降了近10%,且以出口石油以換取硬通貨,但最快的下降速度出現在前蘇聯的另外一些加盟共和國,例如1992年烏克蘭的石油消費量比1991年下降了30.%。同能源需求相同,亞洲的石油消費量增長也最快,特別是韓國,1992年增長321.2%1992年世界天然氣的需求量,發展中國增長最快在那裏,天然氣繼續從其他能源那裏奪走市場份額。與其石油記錄一樣,韓國也創造了天然氣需求量上升速度的最高記錄,1992年以30%的速度增長。在美國,由於其本土產量下降天然氣需求的穩定增長(1992年增加3.5%)由增加進口量來滿足。由於美國天然氣市場緊俏,平均進口價格達到了1986年以來的最高水平。1992年世界煤的需求量沒有變化。發展中國家煤的需求量的增長被其他地區需求量的下降所低消。核能和水力發電分別以0.5%和0.8%的速度下降。核能利用的下降結束了長期以來連年增長的局麵,其主要原因是由於前蘇聯生產出口的下降(1991年下降了近18%)。1992年世界主要國家一次能源消費結構情況及世界一些國家及地區人均能耗情況分別見下表

2世界一些國家和地區的能源供求情況

從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以來,世界各國都在設法提高能源自給率。特別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都在努力開發可替代石油的能源及其他新能源,並推進節能工作。英、法、瑞典都大幅度提高了能源的自給率。日本進口一次能源的依賴程度已降到和意大利相同的水平。如英國從1975年北海油田投產後,能源結構發生戲劇性變化,原油和天然氣產量迅速增加,到1981年,英國實現了能源自給,並成為石油出口國。法國和瑞典也由於大力開發核電,大幅度降低了對進口一次能源的依賴程度。1974年,法國總統德斯坦批準了核電開發政策,從那時起,法國迅速發展核電,到1980年法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核電大國。現在,法國出口富餘的電力進口石油,今後還將大力發展核電。還有瑞典、日本等一些沒有石油資源的國家,對石油的依賴程度也有明顯下降。一些國家過去對石油的依賴程度都很高,如1973年,日本是75.%,意大利是73.8%,法國是68.2%,瑞典是59.8%。但在實施擺脫依賴石油的政策後,這些國家對石油的依賴程度都大幅度下降了,1987年日本是559%,意大利是59.3%,法國是42.6%,瑞典是29.6%。盡管各國都在盡力節省能源,但最近15年裏,能源消費總量還是在增加(英國除外),不過,各國人均能源消費量不盡相同。能源消費總量不斷增加的國家有德國、法國、加拿大和瑞典,特別是加拿大和瑞典,消費量大幅度增加。與此相反,英、美和日本的能源消費減少了,這是因為節能產生了效果。

目前世界上劃屬發展中國家的共115個,其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總數的75%,但所消費的能源僅占15%。由於這些國家的人口持續增長,對產品和勞務的需求繼續增加,因而對能源的需求也迅速增長,年平均增長率達5%左右。但另一方麵,這些國家相對發達國家而言,能源的開采,儲運成本很高,加上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管理經驗不足,致使這些國家的能源供應日益感到不足。發展中國家目前應開發利用化石燃料、水力、核能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將來需開發生物質能、化學能、太陽能、地熱能、海洋溫差能和潮汐能等。當前應立即采取的能源策略是:①全麵掌握能源資源和消費的正確資料,以便用於能源規劃;②改善可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方式和流程;③尋求替代能源;④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取多種節能措施;⑤製定能源管理政策;⑥建立能源研究發展中心;⑦加強與發達國家間的技術經濟合作。

亞洲能源需求增長最為迅速。為了滿足亞洲迅速增長的經濟需要,其電能需求以每年10%~15%的速率增長。提供數量如此龐大的能源需6000億至10000億美元。90年代中,世界新增裝機容量幾乎有2/5是在亞洲。90年代亞洲地區電力將有較大發展。電力總裝機容量將從1989年的2.8億千瓦增長到1999年的4.2億千瓦,年增長率達7.5%。香港地區、新加坡、韓國和我國台灣省的經濟發展速度較快,被稱為“亞洲四小龍”。我國大陸沿海各省區在加快經濟發展過程中,都各有追趕“四小龍”的目標。近幾年,香港地區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都略高於新加坡,但人均能源消費隻有新加坡的一半,人均電力消費隻有新加坡的3/4。所以香港地區的能源和電力消費水平是較低的。而新加坡的能源、電力消費水平就比較高。 “四小龍”中韓國和我國台灣省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相近,能源和電力消費水平也比較接近。亞洲“四小龍”的能源、電力消費水平下見表。我國大陸1991年人均能源消費量為0.9噸標準煤,人均電力消費為600千瓦時,隻分別占香港地區的38%和13.6%;

也就是說,要達到香港地區的能源、電力消費水平,一次能源尚需增加1.62倍,電力消費量要增加6.4倍,可見要實現現代化,電力建設的任務遠比一次能源繁重,為了使我國達到小康水平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必須花大力氣加快電力的發展。

未來幾十年內世界的能源結構將會有何變化

世界人口不斷增長,人類生活標準繼續提高,伴隨而來的將是全世界能源消費量的不斷上升。化石燃料有限,濫用化石燃料汙染環境和使全球變暖是人類麵臨的嚴重問題,尋找替代能源是人類確保社會實現富裕文明和健康生存的重大課題。1992年9月在西班牙舉行的世界能源大會上公布了《明日世界的能源》預測報告,對世界能源未來的消費趨向進行了分析。報告指出,世界能源需求量在過去30年裏大幅度上升。1960年尚為33億噸油當量,到1990年已躍升到87億噸油當量,年均增長率為3.3%。在1990年至2020年的30年內,世界能源消費將麵臨三種選擇:其一是低消費,世界能源消費量到2020年將達到112億噸油當量;其二是中等消費,屆時將需要133億噸油當量;其三是高消費,世界能源需求量將高達172億噸油當量。未來世界能源消費水平最終將取決於全球經濟和人口增長速度及環保水平。預測報告推薦中等消費方案。按此方案,2020年世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比1990年增加42%。如果人類加強環保措施,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幅度有可能壓縮,反之,就很有可能高達92%。  第15屆世界能源大會把能源問題提到了與人類生存休戚相關的高度來認識。要使世界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臻於和諧平衡,隻有通過各國共同合作才能實現,而南北之間的貧富巨差和利益衝突使世界各國在經濟、能源和環保方麵的合作麵臨嚴峻的挑戰。報告認為,世界能源結構在2020年之前變化不大。1990年世界能源的一次能源結構中,石油占32%,煤炭占26%,天然氣占195%。到2020年,這三者比重將分別變為28%、24%和21%。在同一時期,核能比重將由5%上升到6%,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將由17%增至21%,其中水力發電將由5.7%增長到7.5%,太陽能、風能、地熱、現代沼氣和海洋能的比重將比現在翻一番,達到4%。國際能源總署發表的《亞太能源需求展望》報告指出,經濟高速度的增長,將使90年代亞太地區能源需求激增,同時該地區的石油進口將空前增長。報告說,2000年之前,該地區能源需求的增長率每年可達27%~36%。進口能源將占到需求的80%,大部分的進口將來自中東地區。到2000年,這個地區石油需求的70%將依賴進口,1990年為65%,1991年亞洲和澳洲的石油消耗總量為6.5億噸,同時期西歐的消耗量為6.18億噸。中國和日本的石油需求總量將占亞太地區總額的70%。該地區1990年的石油產量為25億噸。1995年之後,該地區對石油的需求在能源比例中將有所下降,這是因為新的煤礦、天然氣和核電廠將陸續投產。未來10年,該地區對天然氣的需求每年將增長7%,到2000年時天然氣將在整個能源需求比例中占到13%。報告預測,到1995年,亞太地區的石油日消費量可能比目前的1200萬桶增加350~400萬桶。日本由於天然氣成本較低,利於環境保護,再加上日本國內核能發電廠麵臨困境以及中小型天然氣公司越來越多等因素,作為目前世界第一的液態天然氣進口及消費國的日本,至下世紀初仍將繼續增加液態天然氣的使用。預計到2010年,日本對天然氣的需求量將由1990年的3400萬噸增加到5700萬噸。目前日本從中東地區進口的石油占其國內需求量的70%以上。目前已探明,亞太地區的石油儲量約50億桶,僅及世界已探明石油儲量的5%。世界能源協會(WEC)執行主席德來克-戴維斯在美國洛杉磯召開的一次再生能源會議上說,雖然現在人們都在關注著地球變暖,但是未來幾年內由於世界經濟的持續發展,將促使能源消費的不斷上升,而全球對增長著的能源需求的關注將超過對環境的關注。預計到2020年期間世界能源需求的平均年增長率可達15%,與世界人口的平均增長率大致相同,從而有可能導致地球環境的進一步惡化。未來世界能源需求的增長將主要反映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亞洲、非洲以及拉丁美洲的某些地區。這些地區的國家將需要大量增加能源消費來發展經濟擺脫貧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因此,人們對環境的關注並不是排在首位。而且今後化石燃料仍將是這些地區最主要的能源。如大量的煤、石油及天然氣仍將會繼續使用幾十年。特別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國,煤炭仍將是最主要的能源之一。但是現在許多國家在化石燃料需求不斷增加的同時,也在抓緊治理二氧化碳等的排放。隨著石油等化石燃料需求的增加,必將導致價格的逐漸上漲。為此,開發可再生能源資源具有較大的吸引力,國際社會對地球環境的日益關注,為世界提供了極好的機會,對經濟的發展也將產生巨大的作用。全球可再生能源資源市場資金估計超過2000億美元。

為什麼說化石燃料資源麵臨枯竭的危險

化石燃料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財富,它的總儲量是有限的,花去一點就少一點,總有一天會枯竭的。據世界能源會議1992年大會期間提出的《1992年能源資源調查》,對世界各國各種能源在1990年的資源調查和產量作了統計。 煤炭世界各國煤炭探明共可采儲量煙煤和無煙煤5214億噸,次煙煤和褐煤5177億噸,合計10391億噸。1990年產量共計:煙煤和無煙煤3314億噸,次煙煤和褐煤1435億噸,合計47.49億噸。還可開采219年。石油世界各國原油探明可采儲量共計1348億號,天然氣液26億號,合計1374億號,1990年原油產量3016億噸,天然氣液產量1.03億噸,合計31.19億噸。還可開采44年。

天然氣世界各國天然氣探明可采儲量共計128.25萬億立方米,1990年淨產量共2.135萬億立方米,還可開采60年。

鈾資源31個國家鈾資源探明可采儲量是每公斤80美元以下的共141萬噸鈾,每公斤80~130美元的共67萬噸鈾,合計208萬噸鈾。1990年產量3.18萬噸鈾。還可開采65年。前蘇聯等國,每公斤130美元以下的有80.3萬噸鈾。水能資源世界各國統計理論水能蘊藏量34.69萬億千瓦時,可開發水能資源13.97萬億千瓦時,1990年運行中水電裝機容量共5.98億千瓦,年發電量21332億千瓦時。對可開發水能資源相比的利用率為15%。地熱24個國家統計地熱發電裝機容量共約600萬千瓦,年發電量300億千瓦時。風能世界各國統計風能發電裝機容量共約250萬千瓦,其中美國約160萬千瓦,歐洲諸國50萬千瓦以上。

潮汐能

據估計全世界所有海洋的潮汐能蘊藏量共有22000億千瓦時/年,可經濟開發的約2000億千瓦時/年,現已開發利用的僅6億千瓦時/年。

世界化石燃料探明可采儲量見下表

資源來源:世界能源委員會《1992世界能源資料調查》〖HT〗〖HJ〗 從總體來看,化石燃料資源還是有限的,由於現代社會對能源需求的過高期望,能源資源的短缺將是人類麵對的實際問題。

為什麼說直接燃燒化石燃料已對環境構成嚴重威脅

燃燒化石燃料給環境造成的危害是當今帶世界性的嚴重問題,其結果是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人畜受危害。特別是直接燃燒煤炭所造成的環境危害更是觸目驚心。能源的生產和利用過程是產生公害的重要途徑之一。

化石燃料在燃燒過程中都要放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煙塵、三四苯並芘、放射性飄塵、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這些排放物中,一氧化碳、煙塵會直接危害人畜;三四苯並芘是強致癌物質;放射性飄塵使生物受輻照損傷;二氧化硫的氮氧化物會產生酸雨,使植物死亡,飲水變質;二氧化碳被現代社會認為是造成溫室效應,使地球氣溫升高的罪魁。在煤、油、氣三種化石燃料直接燃燒中,對環境汙染以煤最為嚴重,其次是石油,天然氣相對比較幹淨。發達國家在工業化初期由於大量燃燒煤炭而付出了沉痛的代價。釀成災難的典型例子是,英國倫敦由於大量燃用煤炭等化石燃料,五六十年代,有霧都之稱。在1952年一次煙霧事件中,死亡人數達4000人,1962年一次死亡人數達750人。美國紐約、日本東京也曾出現過嚴重的大氣汙染,然而由於采取了改變能源結構,減少煤炭消耗,改燒氣體燃料,使大氣質量明顯改觀。在新技術革命到來之時,一些發達國家搶先發展低能耗的高技術產品,將煙囪工業轉嫁給第三世界國家,使得本國的環境質量大大得到改善。倫敦的天空也開始變得湛藍,紐約、東京的空氣也變得潔淨。但是發展中國家的一些城市卻變得越來越髒,而且比50年代西方國家出現過的最壞情況還嚴重。墨西哥城是世界上空氣汙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希臘首都雅典因酸雨侵蝕,使許多古代留下的雕塑變成了石膏;我國的本溪市,因為上空煙霧彌溫而在衛星上看不到它。

我國是煤炭大國,煤炭占能源消費的比例達76%,全國每年排入大氣的煙塵達2300萬噸,二氧化硫1460萬噸,其中燃煤排放的煙塵占73%,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占90%。我國大氣汙染是煤煙型汙染,特別是城市每家每戶使用小煤爐做飯和取暖,煤煙出現在離地麵2米以下的呼吸帶,對人體造成嚴重威脅。有的城市煙塵含量已經超過倫敦事件發生時的指標,如果氣象條件出現不利情況,也會出現類似倫敦事件情景。酸雨會使大片森林毀滅,使農作物減產,使橋梁和建築物受嚴重酸蝕,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全國因環境汙染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達800~1000億元。我國現在已經年產煤炭10億噸以上,預計2000年將達14億噸,到2050年可能達到50億噸。1988年全世界煤炭產量也隻有484億噸,也就是說,如果到2050年把相當於現在全世界所有煤炭都放在中國960萬平方公裏的小天地來燒,屆時中國將不可避免地成為一個墨盒子和黑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