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三十年來,世界經濟發展迅速,現代化的進程也日新月異,相應的能源增長也十分迅速。全世界能源消費量,1960~1975年的15年間總和,相當於1900~1960年的60年間總和。1950年全世界僅消費了27億噸標準煤,現在已高達100多億噸。1978年世界能源消費量為1950年的3.5倍,同期,美國是2.4倍,前蘇聯是5.3倍,前聯邦德國是2.8倍,英國是1.4倍,法國是3,4倍。經濟發展最快的日本則是11.3倍。國外經濟已經證明,現代化社會是需要消費大量能源的社會,沒有相當數量的能源,現代化社會就無法維持。對於比較落後的國家來說,能源消費沒有達到一定的水平,也就談不上實現現代化。發達國家的能源消費水平特別高。例如,美國、前蘇聯、日本、前聯邦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等七國的人口隻占全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而能源消費量卻占全世界的2/3,雖然有些浪費,但很大部分還是生產和生活水平所決定的。我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但能源消費卻隻占6%,我國人均能源消費不及世界水平的1/3。由此可見,我國要實現四個現代化,能源消費水平要有大幅度增長。中央已經提出,能源和交通的緊張是製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將能源工業的發展置於國民經濟的重要位置,並從財力、物力和人力等方麵給予優先保證,已刻不容緩。在本世紀內,我國經濟的增長,仍將在一定程度上有賴於能源密集工業的發展。特別是要改變我國交通運輸落後的麵貌,運輸部門的能源需求必將急劇增長。要靠占世界7%的耕地解決占世界22%人口的吃飯問題,也要投入大量商品能源來實現農業現代化。各種跡象表明,能源供應不足是我國實現四化的重要製約因素。因此,厲行節約和加速開發便成了能源事業中不可偏廢的兩個方麵。鑒於資源、資金和技術上的限製,能源開發規模到本世紀末隻能翻一番,因此解決能源問題一半要靠節能。節能通常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稱之為“掃浮財”。另一類是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采取技術組織措施才能達到的。“掃浮財”節能是通過加強管理,減少跑、冒、滴、漏,杜絕浪費,這種節能的潛力是有限的。後一類節能實質上是一個替代的過程,也就是說要實現這類節能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例如,蒸汽管道的保溫節能,是用保溫材料去替代能源;安裝監測儀表以節能,實質是以儀表代替能源,等等。無論在生產還是在生活中,都存在著能源與資金、材料等互為替代的過程。
社會的經濟目標是盡量增大國民收入,盡量減少能源、材料、資金、人力等的投入。從節能角度看,能源消費的彈性係數越小越好,但是實際上當能源消費彈性係數降到一定數值時,其他替代產品的消耗會超過節約能源的價值,這時國民收入反而會減少,這種節能從宏觀上看是不利的。這裏就存在一個最佳的能源彈性係數。高於此值能源有浪費,低於此值國民收入反而下降。在今後15年內,我國四化建築中能源消費彈性係數肯定將小於1.0,但最佳值到底是多少,這就要認真進行科學分析。
我國曾出現過哪些能源危機
我國能源供應出現過兩次極度緊張。第一次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當時,我國正處在粉碎“四人幫”之後的經濟複蘇時期,能源需求增長迅速而生產不濟。1980年初在杭州召開的全國第一次能源工作座談會上,與會專家指出我國存在著“能源危機”,並提出了對策和建議。1970~1984年,全國持續14年嚴重缺能。據初步估計,目前全國大約缺少煤炭2000萬噸,石油1000萬噸,電力500億千瓦時。工業生產能力約有25%主要因缺能而不能發揮作用,影響工業產值近1000億元。有的新廠、新車間、新設備建成後,因缺電投不了產,許多地區經常拉閘停電,給人民生活造成不便。農村缺電尤為突出,目前尚有一半生產隊約3億農民沒有用上電。有電的隊,農用電動機也缺電40%。農村生活用能按最低限度需要估計,短缺22%。這就造成薪柴過量砍伐,秸杆不能還田,致使生態嚴重破壞。第二次能源供應極度緊張出現在1988年,來勢凶猛,波及麵廣。煤炭供應全麵緊張,缺電、缺油進一步加劇。因缺能源和原材料,全國有25%的工業生產能力開工不足,農業用電短缺三分之一,年損失產值4000億元,損失利稅500億元。總之,我國能源短缺量之大,範圍之廣,時間之長,影響之深,是罕見的。
長期以來,為了滿足工農業生產的需要,尤其是工業發展的需要,對城市、農村人民生活用能源,缺乏妥善安排,甚至將劣質煤供應城市民用,造成很多城市汙染嚴重。目前,這一情況已有改變,但供應城市民用優質能源的政策,仍未明確。全國農村的商品能源供應量極少,人均年消耗煤量僅有50公斤。不少城市的生活用煤定量供應,需要自己解決短缺部分,更談不上用方便、清潔的煤氣或石油液化氣等高質量能源。電力供應也時常中斷,對學生的學習和文化生活都有影響。我國冬季的房屋采暖,一直是低標準的,在采暖季節取暖煤按平方米數定量配給,達不到采暖標準。能源嚴重短缺,使工農業正常發展需要也不能滿足。由於石油和天然氣供應不能滿足需要,有相當一部分石油化工企業不能發揮生產能力。電力工業主要受投資限製,水電建設發展不快,目前水力資源利用率僅3%。火電裝機容量不足,供電緊張,有些火電站沒有相應的煤炭予以保證。由於供電不足,在不少地區,工業企業生產能力不能充分發揮。我國華東、廣東和遼寧等東南沿海地區缺能最為嚴重。華東地區三省一市是我國重要工業基地,工業產值占全國1/4以上,又是我國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但華東地區能源奇缺,煤炭儲量隻占全國總儲量的6.7%,水力資源隻占2.6%。目前,華東地區70%左右的發電用煤和100%的石油要從地區外調入。全地區缺電三分之一左右,使國民經濟造成嚴重損失。據統計,上海缺1千瓦時電能,工業產值就會損失5元以上。廣東省煤炭資源甚少,開采條件差,全省用煤半數要靠外省供給,廣東水力資源已開發得差不多了。廣東省因缺電,許多工廠隻能開三天停四天,生產極不正常。為解決電力供應的燃眉之急,每天隻好香港買進100多萬千瓦時電能,電價相當於省內發電成本的五倍。遼寧是我國重工業基地,工業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9%。近十幾年來,遼寧所需燃料主要靠增加燒油和從省外調入煤炭來維持,但全省工業部門仍缺電60~70億千瓦時,許多企業在冬季不能正常生產。
目前,我國農村每年消耗的生產和生活用能折合成標準煤約為3.3億噸(包括非商品能源)。全國大約有近半數農戶每年缺燒3~6個月,每戶維持基本生活(包括煮飼料)每天約需18810千焦有效熱值的生活燃料,而實際消費每戶隻有約14630千焦,短缺22%。煤炭在農村生產中主要用於農民集體或個人燒製磚瓦、石灰等建築材料(不包括縣辦工廠)、烘幹經濟作物或糧食以及加熱小煆爐等。隨著農民生活提高,蓋新房的數量猛增,據統計每平方米農村民房所需磚、瓦、灰等耗費燃料約31.5公斤標準煤。國家供應的煤炭有半數以上被用在這方麵,其他用能就無法得到保證。
農村的油料供應嚴重不足,農業機械年增長率在15%以上,農機供油越來越緊張,一些農村在農忙季節,被迫用菜籽油代替柴油作為農機燃料。農村用電更為短缺。農民生活用電僅限於照明和極少量電機、收音機等。煤、油、電的嚴重缺短,限製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和農民生活的進一步提高。
我國能源危機的性質是結構性的、供需失衡的加劇,主要歸因於需求失控,而需求失控主要來自加工工業的過度膨脹,特別是消費品工業的超高速發展。1988年消費品工業增長了23%,而一次性能源僅增長4.4%。作為主體能源的煤炭增長速度下降,而電力新增裝機超過了煤炭的可供量。一麵是生產和生活耗能需求猛增,一麵是一次能源生產增長放慢,構成了惡性循環。煤炭行業因投資不足,生產經營困難,國營煤礦後繼生產能力已嚴重不足,鄉鎮煤礦產量增長速度已經減慢,“九五”期間勢必會出現更嚴重的結構性“能源危機”。我國能源資源分布偏西,經濟發展重心偏東,已經給能源運輸帶來嚴重困難。隨著能源開發重點西移,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將麵臨著嚴重問題。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很難改變,交通運輸將越來越緊張。目前,煤炭運量占鐵路總運量的40%,而且最長運距達3000公裏。預計2000年需從山西能源基地運出4.7億噸煤炭,其中4.4億噸靠鐵路運輸,難以實現。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不僅造成運輸緊張,還會導致利用效率低下和嚴重汙染環境,特別是國際呼籲減少二氧化碳引起的溫室效應,都需認真對待。如果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不加調整,我國能源短缺的麵將持續到下世紀中葉。
能源短缺給我國帶來哪些影響
能源供應短缺,給國民經濟發展帶來了一係列嚴重後果。自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由於能源奇缺,導致許多地區的林木砍伐過量,地表植被遭破壞,水土流失加劇,生態環境惡化。全國水土流失麵積從解放初的115萬平方公裏,擴展到目前的150萬平方公裏,占土地總各種的16%。每年流失的土壤估計有50億噸,占世界水土流失總量的五分之一。每年流失的土壤中的養分,折合成商品化肥達4000萬噸,相當於4000萬畝良田的5厘米表層沃土流失掉。有機質得不到補充,土壤肥力減退。每年燒掉的3億噸秸杆,以平均含氮0.6%,含磷0.15%,含鉀1%計,損失有機質2.3億噸、氮180萬噸、磷45萬噸、鉀300萬噸。致使我國土壤缺磷少鉀,氮、磷、鉀比例失調。結果是土壤因有機質減少而板結,理化性的變化,導致貧瘠化和沙漠化。黃河流域是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從龍門到河曲,每年有16億噸以上的泥沙流入黃河。沙漠麵積由原來的16億畝增加到19億畝。森林覆蓋麵積逐年縮小,自然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農、林、牧業發展受到影響農村生活能源供應短缺,絕大多數農戶隻好主要靠燒秸稈和柴草燒飯和飼料。但是秸稈直接燒掉,首先燃燒效率極低,隻能利用生物質中所含能量的極小部分,灰燼中留下了一些鉀肥,而大量有機質和氮、磷等植物營養素成分均被燒掉。因為生物質能使用不當,造成了惡性循環。農村燃料、飼料、肥料、輕工業原料缺乏,秸稈不能還田,使土壤肥力急劇下降,土壤變得貧瘠。例如,東北地區開荒時土壤的有機質含量高達5%以上,但目前已降到1%~2%,內地土壤的有機質含量還不到1%,從而使農作物產量下降。畜牧業也因飼料不足而不能興旺發達。不少地區年年造林而不見林。砍柴要走幾十裏路。農業不能為輕工業提供充足的原料。農、林、牧業均受影響。影響工業生產能力的發揮長期以來,由於能源供應不足,我國有相當一部分工業企業生產能力得不到充分發揮。特別是過去因對石油產量估計過分樂觀,新建的煉油廠原油供應不足,煉油能力不能充分發揮。新建的石油化工廠,由於作為原料的石油和天然氣供不應求,而造成設備閑置。有的地區,為了抗旱保收,工業為農業讓路,停掉一部分工業企業。也有些地區,因供電不足,隻好輪流地讓一些企業停產。嚴重缺電的地區,甚至“停三開四”,以解決電力供求矛盾結果使許多企業開工不足,造成了人力、物力、財力上的巨大浪費。影響國家的財政收入能源費用在不少工業生產成本中,所占比重相當低。據國外統計,全部工業平均燃料動力費用隻占5%~6%,輕工業最低,隻為0.9%;機械製造工業3%~4%;化學工業(不包括原料)7%~10%;鋼鐵工業13%~14%。這說明由於能源嚴重短缺,所造成的國民經濟損失,大約為能源本身價值的8~100倍。我國工業品價格相對較高,能源價格相對較低,這個倍數很大。因能源不足而造成的國民經濟損失則更大,這就嚴重影響國家的財政收入,進一步影響擴大再生產的資金積累,國民經濟發展速度勢必減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