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4)(1 / 2)

2.兩大理論對生產力在社會發展中的進步作用的認識是一致的。

按照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生產力是人類社會存在、發展的前提條件和基礎,是推動曆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決定性的力量。在社會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每時每刻都處在不斷的發展和變化之中。由生產力的發展變化,引起生產關係的變革,由此推動上層建築和整個社會的變革和發展。所以,人類曆史上各個社會形態的更替都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馬克思主義的政黨曆來都非常重視生產力的發展,都把發展生產力作為黨的曆史使命和立於不敗之地的力量之源。在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並且發展不平衡的狀況下,鄧小平總攬全局,突出重點,明確指出“各項工作都要有助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都要以是否有助於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於國家的興旺發達,作為衡量做得對不對的標準”。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馬克思說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事實證明這話講得很對。依我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黨的十三大明確指出:“是否有利於發展生產力,應當成為我們考慮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麵對新世紀,江澤民堅持鄧小平關於生產力標準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理論,強調“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使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不斷體現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的特點。”“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仍然是我們長期的中心任務。”並且敏銳地把握生產力發展的新特點,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且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強調先進生產力對人類社會發展和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礎作用,把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作為保持我黨先進性的第一條要求和“三個代表”的核心內容。鄧小平和江澤民都把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可見兩大理論在對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作用的認識是一致的,都是對馬克思主義曆史唯物主義的繼承、運用和發展。

3.兩大理論都是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是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運動。”曆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人類社會的主體,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鄧小平滿懷激情地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我的生命屬於黨、屬於國家。”他認為,始終要以“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讚成不讚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製定各項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把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評價黨的工作和檢驗一切工作的最終標準。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實現了工作重點的轉移,領導人民進行改革開放,中國人民從改革開放實踐中獲得了真正的、切實的利益,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使我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在“三個有利於”中,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是社會進步的主要手段,是“三個有利於”標準的客觀保證;增強社會主義的綜合國力,是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全麵、生動體現;而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增強社會主義綜合國力的根本目的,在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江澤民在“三個代表”中,把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成是黨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標準,認為“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是最緊要的和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他指出:“首先考慮並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這始終關係黨的執政的全局,關係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全局,關係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和社會安定的全局。”“我們黨始終堅持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在“三個代表”中,我黨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代表先進文化發展的方向,根本的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代表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澤民指出:“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堅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由此可見,兩大理論都把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繼承了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鮮明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利益的宗旨。

4.兩大理論都關注經濟發展,重視文化建設,強調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麵發展。

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綜合國力是鄧小平“三個有利於”標準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這裏所說的“綜合國力”是一國經濟、政治、科技、文化、教育、國防等方麵實力的集合,是對社會各方麵評價的一個綜合指標。鄧小平指出:“在社會主義國家,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執政以後,一定要致力於發展生產力,並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就是建設物質文明。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忽視了發展生產力,所以我們現在要特別注意建設物質文明。與此同時,還要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鄧小平看來,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互為條件,互為目的,不可偏廢的。一方麵,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物質基礎,精神文明根據物質文明所提供的現實條件,為適應物質文明發展的特點需要建立和發展。另一方麵,精神文明又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鄧小平根據這樣的思路,提出“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思想。江澤民繼承了鄧小平這一的思想,指出文化是一種精神現象,是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在觀念上的體現。“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中國共產黨應始終代表中國文化的前進方向,“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體現發展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促進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這既表明我們黨對文化建設的重視,也說明新時期重塑中國先進文化的緊迫性。這一理論強調,我們黨領導人民一定能夠擺脫舊文化的羈絆,建立起與先進生產力相適應的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