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第一步目標提前3年實現,1991年在對第二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時,國家統計局等12個部門的研究人員,按照小康社會內涵確定了16個基本標準和臨界值,包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500元;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農民人均收入1200元;城鎮住房人均使用麵積12平方米;農村鋼木結構住房人均使用麵積15平方米;人均蛋白質日攝入量75克;城市每人擁有鋪路麵積8平方米;農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恩格爾係數50%;成人識字率85%;人均預期壽命70歲;嬰兒死亡率3.1%;教育娛樂支出比重11%;電視機普及率100%;森林覆蓋率15%;村初級衛生保健基本合格縣比重100%等等,這成為了評估小康目標實現的主要依據。第二步目標,提前5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1997年便提前實現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目標。因此,可以看到,小康社會有著非常豐富具體的民生內容,著名經濟學家於光遠指出:“中國經濟學家們認為,對於中國本世紀末的發展目標最重要的,不是按人口平均若幹美元這樣一個數字,而是表現為這個數字所反映的產業結構、消費結構和采取什麼方式,依照什麼指導思想來取得這個數字。這裏涉及我們希望中國居民接受一種怎樣的生活方式,接受一種怎樣的價值觀等問題。”
必須指出,在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中的以民為本的民生思想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生理想是有本質區別的。在鄧小平以小康為價值目標的治國韜略中蘊含著大量的民生主義思想,諸如富民理想、藏富於民、有恒產者有恒心、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販者有其攤等等,這些是中國民眾喜聞樂見的傳統文化理念。但是,由於社會製度的本質差異,傳統的小康社會理想蘊含的民生思想,是受農業社會和自然經濟條件下的社會理想價值觀的支配,是在維持私有統治秩序下的強國富民夢想,往往表現為賢人之道和明君政治,是一種有欺騙性的民生價值觀。鄧小平的小康社會思想建立在中國實現現代化的現實國情基礎上,其核心思想是發展以民為本,體現的是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中國實現現代化過程中的階段目標。他把人們通常描述的小康生活水平擴展到整個社會,形成了有豐富生動的內容、具體明確的目標和完整的科學體係,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藍圖。小康,既是國家整體經濟實力、綜合國力的增強,經濟結構的優化和分配製度的完善等的綜合體現,又是居民生活條件、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普遍提高的體現。
三、從建立小康社會到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是對民生關注的深化
按照鄧小平設計的實現現代化的“三步走”戰略,到2000年,我國經濟實現了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2001年,我國人均GDP已超過900美元。按照1991年國家統計局等部門擬定的指標,參考國際標準所提出的小康評價指標進行測算,到2000年底,16個評價指標中已有13個指標達到或超過了小康標準,隻有農民人均純收入、人均蛋白質日攝入量和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基本合格縣百分比三個指標沒有完全實現,但分別實現了85%、90%和80%,為21世紀前50年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座新的裏程碑。
1.對小康社會的重新定位和認識
以江澤民為代表的第三代領導人,按照鄧小平同誌“三步走”的發展戰略,順利完成了第二步戰略任務,在90年代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麵對新世紀用50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宏偉任務,開始對我們已建立的小康社會,在新的曆史跨度上進行重新定位和認識,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必須看到,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麵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按照十六大報告的論述,我們目前達到的小康僅僅隻是“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即“總體小康”。其規定性在於:低水平、不全麵、不平衡。
從低水平來講,按照世界銀行1998~1999年度《世界發展報告》的劃分,2000年總體達到小康水平時人均隻是800美元,即使達到1000美元,也還隻相當於世界下中等收入國家的下限。而且我國還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口還不到這個水平。從不全麵來講,我們還偏重於滿足物質消費、生存消費,而精神消費或文化消費,特別是發展性消費還得不到有效滿足。在生活環境改善、社會精神生活提高等方麵還有較大差距。從發展不平衡講,城市與農村之間、東部與西部之間、不同收入群體之間實現小康的程度不平衡,進入小康的人口在全國分布也是不平衡的。根據國家統計局《中國小康進程綜合分析報告》,小康實現程度分別為:東部地區97.86%、中部地區93.18%、西部地區8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