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那是黃帝乘龍飛去之際,大地上生活的盡是炎黃子孫。
修仙之道,始於黃帝,炎黃子孫亦希望於黃帝老祖般乘龍升仙,於是便有了後來的故事。
修仙之路源遠流長,漫漫長長的幾千年過去,世間衍生出了不同的修煉法門,於是便有了派別之分。
“太一門”矗立於中土青陽山上,乃道家修煉之所。青陽山,不僅僅是因為太一門的所在而被世人所之,更重要的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它是山脈,一個綿延千裏的山脈。其間靈氣繚繞終年不散,飛禽走獸無奇不有,山間流水潺潺不絕。青陽山雖綿延千裏,但是山峰卻不多,除去矮小的幾座峰頭,就隻有九座峰頭。此九座峰頭卻是奇立於山脈中部,之間相距數十裏,九峰瑤瑤相望,世人稱之為“九天峰”。所謂九天,乃中峰“鈞天”,東峰“蒼天”,東北峰“渂天”,北峰“玄天”,西北峰“幽天”,西峰“浩天”,西南峰“朱天”。南峰“炎天”,東南峰“陽天”。九峰以九宮之勢位列青陽山脈之上,融天地之勢,渾然天成。“太一門”晚於青陽山,直至八百年前才出現。太一門創派之人,乃道家之人。道號“式微”,乃八百年名動天下十二人物之一。那是世上還沒有修仙的門派出現,都是憑一己之力窺索修仙奧秘。其過程雖然艱辛異常,但是皇天不負有心人,終究得入門之道。其中有十二人修為最為驚人,名動天下,是為“二帝三聖一狂搜,一陰一陽四天殘”。式微道人便名列“三聖”之一。其後式微道人雲遊天下,行至青陽山,見九峰九宮之勢驚奇,又巍巍壯觀,便在中鋒“鈞天“峰上開觀,潛心修行。一日,正當式微道人修煉之際,忽覺白光一閃,頓時青陽山璀璨萬分。三陽鼎足,白,青,玄黃。三種光輝聚於一處——鈞天峰中央的巨柱之上,刹那間,巨柱迸射出五彩光華,穿透雲霄。巨柱一分為三。當五彩光華散去,巨柱已不見,然而在巨柱消失的地方卻出現了三把劍,三把劍都各自流轉者不同的光華,白色,青色,玄黃色。隱然與三陽有著關聯。正當三劍現世,三陽亦餘下一日,其餘二日,消失不見。式微道人深感其中玄妙,一陽化三陽,一柱化三劍,始於“一”。當即改觀為門,是為道家源頭始於“太一”,自此稱為“太一門”。式微道人見一柱化三劍之象,不由得想起道家之言“老君一氣化三清”的說法。便邀三聖中的其餘二聖同來掌劍,改道號“三清”,即“玉清上人”,“上清上人”,“太清上人”,三人各掌一劍,流轉白光之劍名為“白虹”,微泛青光之劍名為“青冥”,蕩漾著玄黃色之劍名為“鈞天”。三聖各廣收門徒,於九峰之上建起道觀九座,至此太一門傳道八百餘載,長盛不衰。直至今日已成道家中流砥柱,有門徒萬千。
“千雪淩天閣”,座落在茫茫的北極冰原,這裏四季飄雪,驟風長起。到處都是白雪皚皚的世界。然而這個白雪皚皚的世界的最中央卻矗立著一座精美絕倫卻又極盡宏大的閣樓,便是那千雪淩天閣。閣樓有屋頂千座,飛簷萬道,門窗無數,渾然一體,真是讓世人歎為有如此天巧之作。閣樓以晶瑩雪花六角為六門,純白無暇為閣樓色調,無不蕩滌出一種超脫世俗的寧靜。至於千雪淩天閣的來曆,那更是一種神秘。在這不見人煙的白雪世界,閣樓悄然矗立,要不是五百年的那場三界之爭,或許還沒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吧。
“萬佛壁”,佛門至聖之地,然而卻是在人魔交界之處生存。顧名思義,萬佛即指有佛門弟子上萬,所謂的壁呢?因為此處乃一麵崖壁,其麵宛如刀削般的平滑猿猱之輩也不能攀爬。然在這些崖壁之上卻有萬餘山洞,這些山頂點綴在崖壁上,好似漫天星鬥般。每個山洞均有僧人居住,所以稱之為“萬佛壁”。五百年前,人界,魔界,妖界三界之爭,人界傾其所有,終於將魔、妖二界趕出了人界。為防魔界蠢蠢欲動之心,佛門本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慈悲之心,大舉遷至此處,於崖壁之間施展神通,鑿出了這一個個的山洞,眾佛門弟子棲息於此,,每日誦經以去魔界之氣。保人界一分平安
“白帝城”,不同於道佛的修真門派,其創派之祖乃二帝之一的白帝。在修真界享譽盛名,以劍訣笑傲宇內,是為“白帝劍”,劍訣精妙絕倫,傳說劍訣修煉至化境便會幻化出不盡的劍罡,囚神困仙,無所匹敵。世人常說“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然而千載匆匆,白帝乃閑雲野鶴之輩,建成之初便化身東去,逍遙宇內,從此不知所蹤,白帝城卻在其後人手中日益興旺,直至八百年侯的今天仍是一派安居樂業之景。關於鏡花水月的故事便是從這白帝城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