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政務公文寫作(22)(1 / 3)

(1997年10月20日中國民主同盟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

序 言

中國民主同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愛國主義統一戰線的組成部分,是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參政黨。

中國民主同盟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影響下,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期,由主張“團結、民主、抗日”的政團,於1941年在重慶組成的,當時的名稱是中國民主政團同盟。1944年改組為中國民主同盟。

抗日戰爭時期和民主革命時期,中國民主同盟與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堅持抗戰,爭取民主,反對內戰,要求和平,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英勇鬥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民主憲政運動,政治協商會議,國共兩黨和談,反對國民黨當局召開的“國民大會”的鬥爭中,與中國共產黨密切配合,共同戰鬥,鍛煉了自己,純潔了組織。1947年,中國民主同盟被國民黨當局宣布為“非法團體”,總部被迫解散,中國民主同盟在艱苦的環境中,堅持鬥爭。1948年1月,在一屆三中全會上,製定了和中國共產黨攜手合作的政治路線,與中國共產黨一道,建立和平民主、統一的新中國而鬥爭。1949年1月,中國民主同盟公開宣告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同年,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民盟的曆史揭開了新的篇章。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民主同盟遵循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參加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與國家事務管理;推動盟員和盟所聯係的知識分子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參加各項民主改革,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民主同盟同中國共產黨一道前進,一道經受考驗,廣大盟員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擁護社會主義,做出了積極貢獻。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民主同盟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引下,堅持與中國共產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堅持加強自身建設,進一步明確中國民主同盟參政黨的性質、地位、作用,將中國民主同盟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的軌道上來,積極履行參政黨職能,為改革開放,為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新時期統一戰線的鞏固和發展,為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貢獻智慧和力量。

(第一章 總綱

第一條中國民主同盟是主要從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學技術工作的高、中級知識分子組成的,具有政治聯盟特點的,致力於社會主義事業的政黨。

第二條 中國民主同盟一切活動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根本準則,在憲法賦予的權利和義務範圍內,按照政治自由、組織獨立、法律地位平等的原則開展工作。

第三條 中國民主同盟是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參政黨。中國民主同盟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貫徹執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國家大政方針和國家領導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製定執行,積極發揮參政議政、民主監督作用。

第四條中國民主同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鄧小平理論是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民主同盟以鄧小平理論武裝全盟思想,指導全盟工作。

第五條中國民主同盟高舉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旗幟,堅定不移地貫徹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為維護社會穩定,加強各民族團結服務,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服務,為推進社會主義民主和健全社會主義法製服務,為堅持“一國兩製”方針,推進祖國和平統一服務,努力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和完善,促進政治體製改革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實現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目標而奮鬥。

第六條 中國民主同盟貫徹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參加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踐中,為發展教育和各項文化事業,提高全民族素質,為正確處理經濟、科技和社會協調發展而努力,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發展和提高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而努力,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為繁榮文化事業和促進精神文明建設而努力,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為增強綜合國力和各族人民的並同富裕而努力。

第七條中國民主同盟反對任何分裂祖國的企圖和行動。促進祖國統一,努力發展海峽兩岸關係,加強與台灣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的交往與合作。

第八條 中國民主同盟積極推進國際交往,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第九條中國民主同盟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製,貫徹群眾路線,充分發揚民主,實行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