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上部:實踐篇(1)(1 / 3)

與時俱進滿帆行

某部在深入學習貫徹江總書記“七一”講話精神活動中,抓住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個根本,圍繞正確把握“七一”講話與時俱進的時代意義、理論品質和精神實質,選準切入點,引導官兵深刻領會《講話》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增強了用科學態度在本職崗位上踐行“三個代表”的自覺性。切入點之一:從馬克思主義的曆史發展中看與時俱進的必然性

江總書記“七一”講話,體現了新時期黨的建設方麵解放思想的最新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現階段實際相結合的光輝典範。麵對重大的理論創新,部分官兵在學習中提出:《講話》中不少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為什麼馬克思、列寧沒講過,毛澤東、鄧小平也沒講過?

該部隊黨委認為,要引導官兵正確理解《講話》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必須把握與時俱進這個重點,認清我們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進行理論創新的曆史必然性。

教育開始前,部隊黨委常委分別帶工作組深入各營連,采取開座談會、問卷調查、個別談心等形式,對前一階段學習《講話》的情況進行了充分的調查摸底。教育展開後,部隊政委首先走上講台,他從1849年歐洲革命失敗後馬克思和恩格斯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理論,並創造了剩餘價值理論,得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結論,講到列寧根據馬克思主義原理,結合俄國革命實際,提出社會主義可以在一國首先勝利的理論,領導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使大家的認識豁然開朗:馬克思主義本來就是與時俱進的,我們不能要求100多年前馬克思那個時代社會革命實踐所產生的理論,來回答當代中國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新問題。

教育中,他們介紹國際形勢的“三個重大變化”,把握講話的時代特征;講解黨的建設麵臨的“三大挑戰”,審視新時期黨的偉大曆史任務和使命;闡釋黨的理論創新的“三次飛躍”,辨析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就在於創新。他們還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曆史進程向官兵闡述:毛澤東不照搬俄國城市暴動奪取國家政權的模式,創立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才建立了社會主義的新中國;鄧小平帶領全黨突破“兩個凡是”的束縛,才開創了改革開放的新局麵。教育後,大家普遍反映,認清時代特征,根據形勢變化,把馬克思主義與改革開放新階段的實際相結合,黨才能完成領導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任務;把馬克思主義當教條,照搬照抄本本,隻能走進死胡同;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推動我們的事業不斷前進。

切入點之二:從黨的建設發展的成功實踐看與時俱進的突破性

教育在一步步深入。有的官兵提出:吸收“六種人”中的先進分子入黨,會不會影響黨的純潔性和先進性?讓非工人階級成分的人進入黨內,黨還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嗎?

帶著這些問題,該部黨委把從黨的建設發展的成功實踐看與時俱進的突破性作為學習領會《講話》精神的又一個切入點,對部隊進行教育。他們給官兵講解:吸收“六種人”入黨,並不是誰都能進來,第一,隻吸收他們中的先進分子;第二,要符合黨員標準;第三,要經過嚴格審查,履行嚴格手續。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程中新生力量的先進分子吸收進黨內,有利於黨更好地領導全國人民完成新時期的曆史任務。

學習討論中,不少機關幹部用毛澤東、鄧小平在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與時俱進、創造性地解決中國共產黨的組織路線問題,及時把當時中國各階層最優秀分子吸納到黨內來,從而形成代表全民族全社會的最先進的核心力量的事例來說明問題。黨的曆史上的不少傑出領袖人物,雖然並非工人階級出身,但卻都是站在那個時代最前列的先進分子,代表著曆史前進方向,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做出了卓越貢獻。

為解決基層官兵的疑難問題,部隊領導帶領機關同誌深入營連,與官兵進行麵對麵對話。各單位還普遍開展了“看家鄉駐地變化,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看武器裝備更新,看工資待遇增多”的座談活動,撫今追昔,暢談體會。不少官兵深有感觸地說:看一個黨是否先進,主要看它的理論和綱領是否是馬克思主義的,是否代表社會發展的前進方向,是否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六種人”是中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力量,發展他們中的先進分子入黨,有利於黨領導全國人民完成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任務。沒有這樣的與時俱進精神,就不可能有黨的建設指導思想的突破性發展,也就不可能完成新世紀的宏偉任務。切入點之三:從打得贏、不變質的曆史使命看與時俱進的現實性

國際局勢複雜多變,國內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在新形勢下,我軍要完成打得贏、不變質的曆史使命,必須以與時俱進的精神,應對挑戰,紮實做好軍事鬥爭準備。這是該部隊深入領會《講話》精神的又一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