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人民政府省長

甘肅省地方史誌編纂委員會主任

編史修誌是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代代相續,曆久不衰。中國存世方誌卷帙汗牛充棟,內涵浩如煙海,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發展曆程,彌足珍貴,在人類文化寶庫中光輝燦爛。

甘肅為羲皇故裏,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以秦安大地灣為代表遍布全省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存輝映著先民智慧的光芒。夏商之際至秦、漢、魏、晉和南北朝時期先後崛起於今隴東、隴南、天水和河西地區的眾多部落,先後建立了周、秦、“三秦”、“五涼”

、仇池和宕昌等王朝或政權,對中華文明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秦、漢和明長城橫亙省境,昭示著西北先民創造世界奇跡的偉大力量。漢代鑿通“絲綢之路”,設郡立縣,開發河西,促進了經濟率先向多元化發展,形成了空前穩定的政治局麵。在公元二世紀至七世紀,涼州成了全國著名的政治文化區域中心之一。盛唐時期,甘肅是中國最為發達的地區,“自安遠門西盡唐境凡萬二千裏,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①曆經北魏、西魏和北周,至隋唐不斷拓建而成的敦煌莫高窟,今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舉世矚目的瑰寶。周、秦、漢、三國、“三秦”、吐蕃、北宋、西夏、金和元等王朝與地方勢力,先後逐鹿隴原、稱雄天下,展現了氣吞山河、金戈鐵馬的恢宏畫卷。千百年來,生活在甘肅的漢、回、藏、蒙古、東鄉、裕固、保安、哈薩克、撒拉、土和滿等民族和睦相處,攜手共進,推動了民族融合,譜寫了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的曆史篇章。許多名垂青史的風流人物在曆史舞台上叱吒風雲,燦若星辰。在曆史的曲折進程中,晚唐之後,特別是明清以來,由於海路開通,東南沿海地區經濟崛起,全國經濟文化重心南移。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導致甘肅條件惡化,逐漸失去區位優勢,長期飽受政治黑暗、戰亂兵燹和天災頻仍之苦,社會動蕩,經濟文化日趨蕭條,民生凋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甘肅大地苦盡甘來,人民當家做主,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舊貌換新顏。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甘肅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革。從1978年到2004年的26年間,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由647億元增長到15589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075元增長到7376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009元增長到1852元。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期開始實施的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有力地促進了甘肅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經濟結構調整初見成效,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廣大農民穩定解決了溫飽,全省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2600多萬甘肅人民在繼承和發揚古老文明的基礎上正在創造新的曆史輝煌,向全麵建設小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邁進。

地方誌以特定區域的自然和社會的曆史與現狀為記述對象,縱貫往昔,橫陳現狀,籠天地,攬百業,被譽為“一方之總覽”。就其地情信息蘊含量而言,其他任何典籍都難以望其項背。是以“治天下者以史為鑒,治郡邑者以誌為鑒”。②各種方誌補史之缺,詳史之略,正史之誤,既是纂修正史最重要的基礎資料,又是了解一地自然條件、曆史演變和經濟文化建設的翔實材料,梁啟超、魯迅和竺可楨等學界大師悉心研究方誌,分別在國學和自然科學領域取得了重大成就。同時,曆代方誌“矜其鄉賢,美其邦族”,③著力彰顯地方經濟社會人文優勢,也是激發愛鄉愛國之情的生動教材。在當今全球化趨勢加快,中國迅速融入世界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地方誌又是開展對外宣傳和發展中外交流的重要媒介。今天人類已經進入信息時代,雖然信息載體日漸增多,傳輸處理方式日新月異,但地方誌作為“地方百科全書”,其載有信息的全麵性、準確性和權威性仍然無法為其他載體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