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節 走自己的路,讓他人去說(2 / 2)

這個故事要說明的是,羅威爾·托馬斯在巨大的債務與挫折下,也隻是關切自己的問題,而並非真正憂慮。因為他知道一旦自己被擊倒,他將對任何人都一文不值,包括他的債權人在內。每天早晨出門前,他總要買一朵花插在扣洞內,抬頭挺胸地通過牛津街,他始終擁有一顆積極的不被挫折擊倒的心態。對他來說,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如果你要達到成功的巔峰,這是一種有意義的磨練。

心理狀況對我們的生理能力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力。著名的英國心理學家哈德菲爾德曾在書中寫到:“我請來三個人,請他們測試心理對生理的影響,我們用測力計來測量。”他讓他們全力握住測力計,並給他們三種不同的狀況。在正常的清醒狀況下,他們的平均抓力為一百零一磅。當他們被催眠,並告訴他們很衰弱時,測得隻有二十九磅的抓力——隻有正常體力的三分之一(三人中有一個是拳擊冠軍,被催眠時告知他很衰弱後,覺得自己的手臂很瘦小,像嬰兒的一樣)。

第三次測試時,告訴他們,他們在催眠時都很強壯,平均抓力可達一百四十二磅。當他們心中充滿積極有力的思想時,每人平均都提升了將近百分之五十的體力。

這正是心理態度不可忽略的力量。

你由人生所體會到的心靈的平安與喜樂,不是因為你是誰,在做什麼或身在何處,完全是由你的心理態度所決定的。而外在的影響非常有限。比如:老約翰·布朗,他曾強占了美國一個軍工廠,並企圖鼓動奴隸叛亂,而最終被判絞刑,當他被送往刑場時,在他旁邊的警長非常緊張,而他卻極為平靜,看著弗吉尼亞州崇山峻嶺襯著藍天,他說:“多麼壯麗的國家,我從來沒有真正看清楚過。”

再比如:史考特——他是第一位抵達南極的英國人,他們的回程經曆非常的嚴酷。他們中途斷了糧,短了燃料。他們寸步難行,因為威力強大的風吹了一個晝夜。

史考特一隊人已經知道自己活不下去了,他們足可以用原先準備的一些鴉片來應付這種情勢。因為一劑雅片可以叫大家躺下,進入夢鄉,不再蘇醒。但是他們沒有這麼做,反而是在歡唱中去世。八個月後,一個搜索隊找到了他們,並從遺體上發現了一封告別書,告別書寫道:

如果我們擁有勇氣和平靜的思想,我們就能坐在自己的棺木上猶能欣賞風景,在饑寒交迫時猶能歡唱。

失明的彌爾頓曾在300年前就發現了這樣的真理:

心靈,是它自己的履堂。

它可成為地獄中的天堂。

也可成為天堂中的地獄。

拿破侖與海倫·凱勒都是彌爾頓的最佳詮釋者。集榮耀、權力、富貴於一身的拿破侖說道:

在我的生命中,找不到六天快樂的日子。

反而既聾且啞又盲的海倫·凱勒卻曾說過:“我發現人生是如此美妙!”

拿破侖·希爾自己說,活了半百,如果我真的學到了什麼,那就是:“除了你自己,沒有別人能帶給你平安。”

我隻是重複愛默生短文《自我依賴》的精彩結尾:

一次政治性的勝利,地產收益提高了,你病體康複,久未晤麵的朋友出現了,或任何其他外來的事物,使你士氣高昂,你以為好日子就在前麵。切勿輕信,世事並非如此,除了你自己,沒有別人能帶給你平安。

斯多葛學攝宗師愛比克泰德曾經警告我們,去除不當的心思,比割除身上的毒瘤還更重要。

愛比克泰德說這話是在十九世紀前,不過現代醫學仍支持他的說法。羅賓森醫生曾稱五位住進霍普金醫院的病人中就有四位受到情緒及壓力的困擾,對器官失調之類的病更是如此。

“歸根究底,都是由於對生活的調適不當。”他說。

偉大的法國哲學家蒙田曾把這句話奉為一生的圭臬:“傷害人的並非事件本身,而是他對事件的看法。”而對事件的看法完全取決於你自己。

當你情緒困擾,神經緊繃時,你是否還會告訴自己,應該改變一下自己的心理態度。若是如此,你還應該告訴自己怎麼做,也許要費一點事,但沒有什麼秘訣。威廉·詹姆士是位心理學大師,他曾有過這樣的心得:

行動似乎跟著感覺走,其實行動與感覺是並行的,多以意誌控製行動,也就能間接控製感覺。

也就是說,你雖不能一下決心,立即能改變情緒,但你可以做到改變行動。當你改變行動時,就能自動改變感覺。

最後,請你謹記威廉·詹姆斯的名言:

隻要將一個人內心的態度由恐懼與憂慮轉為奮鬥與進取,就能克服任何障礙,對付逆境!發掘強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