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吉洪拉沃夫

吉洪拉沃夫,1900年7月16日生於弗拉基米爾城。他不到10歲第一次見到飛機後便迷上了航空書籍,開始涉獵齊奧爾科夫斯基的著作。1919年,他參加紅軍。1925年畢業於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1926年開始在國防科技研究所的航空設計部門工作,熱衷於製造滑翔機。1927年,他在克裏米亞結識了科羅廖夫等誌同道合者,經常在一起談論滑翔機、飛機和未來的航空事業,特別喜歡爭論航空的發展有無界限。S來在齊奧爾科夫斯基關於螺旋槳飛機必將被噴氣式飛機所取代的思想啟迪下,吉洪拉沃夫認為這不是幻想,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他們不謀而合地走到一起開始研製火箭。

他們倡議建立了噴氣推進研究小組,占用莫斯科沙多沃-斯帕斯基街19號的一間地下室,集合一批人著手研製火箭和火箭發動機。經過艱苦努力,1933年8月17日,吉洪拉沃夫主持設計的第一枚液體火箭,在莫斯科郊外的納哈賓諾附近試射成功。

但這離發射衛星上天還相差甚遠。當時他和科羅廖夫都很少考慮飛上月球或飛上火星的問題,因為關鍵是要研製出火箭,並獲得在大氣層內使用火箭的實踐經驗。吉洪拉沃夫所在的噴氣推進研究小組,形成了大膽探索、勇於試驗的科學精神,普遍認識到火箭具有的重要意義。那間設在沙多沃-斯帕斯基街19號的地下室,不僅是他的設計局、實驗室和試製間,而且還成了他和科羅廖夫等人攜手合作的策源地。吉洪拉沃夫在火箭取得專利後,便開始孕育開發人造衛星的思想。

1933年10月,噴氣推進研究小組與列寧格勒氣動力實驗室合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噴氣科學研究所。他們麵臨著工作從何著手,規劃如何搞的問題。1934年2月17日,所長克列緬諾夫和吉洪拉沃夫一起到卡盧加去拜見齊奧爾科夫斯基,齊奧爾科夫斯基關切地了解了研究所的情況,為研究所的預研計劃擬定了一批重要研究項目。這次會見,使吉洪拉沃夫最終選定了自己的目標:造出人造地球衛星,實現人類到太空遨遊。

1934年,在列寧格勒舉行的首屆全蘇同溫層研究會議上,吉洪拉沃夫在題為《使用火箭飛行裝置研究同溫層》的報告中,提出了借助火箭把人發射到同溫層和宇宙空間去的重要課題。但是這個設想從理論到實踐,直到衛國戰爭結束後的1945年才提上計劃日程。

戰後,吉洪拉沃夫著手人造地球衛星的研究工作。但關鍵的問題是要有運載火箭,於是他組織了一個研究高空載人火箭飛行器方案的專家小組,進行了大量計算研究工作,證明多級火箭原則上可使重物達到第一宇宙速度。吉洪拉沃夫對這批熱心的科技人員不作任何榮譽和物質上的許諾,而是把困難、危險和可能的失敗都毫不隱諱地告訴他們。這批有誌者並未望而卻步,他們在吉洪拉沃夫的帶領下勤奮努力,勇往直前,首先設計出了BP-190高空火箭,能把攜帶兩名乘員的密封艙發射到200千米的高空。這個設計方案在科學技術上有許多可取之處,其中許多部分後來都在宇宙飛船的結構上得到應用。

吉洪拉沃夫研製衛星的設想,特別是研製載人宇宙飛船的設想,當時遭到一些科學家的冷嘲熱諷,有人認為這是不現實的,把吉洪拉沃夫稱作是“怪人”。但他不為所動,不改初衷。他在所內倡議組織了一個宇航理論科學家小組,並同他們一起著手對未來火箭和宇航技術問題進行探討。他還成立了一個特別小組,專門探討製造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理論問題。他們經常工作到深夜,有時回到家裏還繼續計算,在自己家裏還保存有衛星方案設計圖。這些誌同道合者從這種“地下狀態”回到研究所,在吉洪拉沃夫的主持下製造出了液體火箭部件。

1948年6月,吉洪拉沃夫請求蘇聯炮兵學院院長布拉貢納沃夫把他的研究報告列入學院科學大會的議程。雖然布拉貢納沃夫本人完全站在吉洪拉沃夫一邊,但因為有一些科學家有不同意見,沒有馬上決定接受他的請求。布拉貢納沃夫最後同意,但要吉洪拉沃夫對別人的非難和嘲諷有思想準備。不出所料,有些人把他的報告譏笑為“幻想文學”,在“浪費時間”。但科羅廖夫和格魯什科支持他,並建議把他的研究成果納入研究所的計劃。1948年7月14日,吉洪拉沃夫在研究所科技委員會擴大會議上重新作了報告,但還是遭到誤解和懷疑。

經過科羅廖夫的積極爭取,在1948年的軍事彈道科學院的年會上,吉洪拉沃夫作了題為《在現代技術水平下借助多級火箭達到第一宇宙速度和製造人造地球衛星的可能性》的報告,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人們似乎忘掉了過去的議論。科羅廖夫和格魯什科保護了這個“衛星小組”,使吉洪拉沃夫終於站住腳了。年會後不久,吉洪拉沃夫完成了二級火箭的分析,證明可以把較重的衛星送上軌道。1953年,科羅廖夫試驗設計局開展組合式火箭的試驗設計,吉洪拉沃夫和他的“衛星小組”被吸收加入這個設計局的行列,不再處在半地下狀態。

1954年,吉洪拉沃夫提出了論證人造地球衛星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建議。科羅廖夫和著名科學家凱爾迪什表示讚同,科羅廖夫還專門致信蘇聯部長會議,提出開展研製人造地球衛星的實際工作。他稱讚吉洪拉沃夫的建議是研製和發射人造衛星的重要科學文獻。

第一顆人造衛星本體和星上設備是吉洪拉沃夫主持設計的。1956年底,吉洪拉沃夫建議“衛星造得小點,簡單一點,最好質量為30千克”。科羅廖夫支持他的建議,並於1957年1月5日向蘇聯政府寫報告建議準備兩顆衛星。第一顆衛星命名為ⅡC(即俄文“第一顆衛星”的縮寫),是一個鋁合金的密封球體,直徑為58厘米,質量為836千克,星上裝有儀器設備和電源,殼體外側安裝4根杆狀天線。1957年初,科羅廖夫請示加快衛星發射的準備。1957年8月21日成功發射世界上第一枚P-7洲際火箭。這時科鑼廖夫不無幽默地開玩笑說:“馬兒來了,伴侶(俄文“衛星”一詞的意譯)在哪裏?”科羅廖夫用這種火箭改裝成“衛星”號運載火箭,而吉洪拉沃夫主持研製的CⅡ-1(CⅡ為俄文“衛星”一詞的前兩個字母)人造衛星也告完成,馬兒和它的伴侶都有了。

1957年10月4日晚,在新建成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衛星”號運載火箭攜帶著CⅡ-1號衛星發射升空,進入近地點215千米、遠地點947千米、傾角65度的地球軌道。它在軌道上運行92天,繞地球飛行約1400圈,於1958年1月4日再人大氣層燒毀。

吉洪拉沃夫於1974年3月4日逝世。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的誕生,使他的名字永遠在太空放射光芒。

馮·布勞恩

馮·布勞恩從小就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一步一個腳印的鑽研精神,而他與宇宙結下不解之緣,是在幼年時期奠定基礎的。小時候,母親送給他一台望遠鏡,從此在他心靈裏種下了探索宇宙的種子。1925年,13歲的布勞恩得到了奧伯特的著名著作《飛向行星際空間的火箭》,他很喜歡這本書,但由於他把精力放在了課外科目上,對學校教授的課程,尤其是數學沒有學好,因此常常不能很好地理解書中的問題,感到十分苦惱。從此他下定決心,刻苦鑽研數學。很快,不僅數學,而且他的整個學習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成為了一名高才生。

1932年,負責固體燃料火箭研究的德國陸軍少將沃爾特·多恩伯格發現布勞恩具有非凡的創造才能,也認識到液體燃料火箭具有不可忽視的軍事潛力,於是便把布勞恩調到自己手下從事液體燃料火箭研究。1934年,他在博士學位論文中,論述了136千克和272千克推力液體火箭的理論、研究和試驗等問題。同年12月,布勞恩領著三名機工,成功地發射了兩枚A-2火箭,火箭垂直升高24千米。

從1937年到1945年,在布勞恩領導下,先後研製出A-5、A-4、A-9/A-10等地地導彈,“瀑布”和“萊茵女兒”等地空導彈,X-4和HS-298等空空導彈,HS-293等空地導彈,V-1等飛航式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