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屠守鍔
屠守鍔,1917年12月5日出生在浙江湖州的一個職員家庭。他上中學時就懷著“工12業救國”的理想用功讀書,學業名列前茅。抗戰爆發後,他在清華大學就讀期間目睹日寇飛機橫行無忌、轟炸無辜的暴行,便萌發了學習飛機製造,親手設計出自己的飛機,以抗擊敵機侵略的強烈願望,於是從機械係轉入到新開設的航空係,改學新的航空專業課程。1941年夏,屠守鍔以優異成績考取清華留美公費生,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航空工程,獲航空正程碩土學位。
抗戰勝利後,屠守鍔帶著新的希望,懷著一腔報國熱血,辭去了在布法羅寇蒂斯飛機工廠謀得的工程師職位,毅然遠涉重洋回國。然而國民黨政府發動內戰,使屠守鍔興辦航空實業之夢破產,他便把報國之誌傾注到培養航空人才上,遂到西南聯大任教,專門開設航空課程。1947年,他在清華大學接觸共產黨人,吸取進步思想,走上革命道路。1948年末,在黎明前的黑暗時刻,屠守鍔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更自覺地把自己的一生獻給黨的事業。北平解放後,屠守鍔先後在清華大學、北京航空學院任教,擔任過副教務長、係主任和院長助理,為新中國的航空教育事業傾注了極大熱情,培養了第一代航空專業人才。
1957年2月,由聶榮臻元帥親自點將,屠守鍔調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這是他一生中的重大轉折,從此便緊緊地與航天聯係在一起。他後來回憶說:“那時並沒有多想,隻是服從組織的分配,從頭學起,為國防事業出把力。我們那一代人都是這樣,不計較個人得失,不是為個人的某個目標,而是心甘情願默默無聞地去幹祖國需要的事業。”
屠守鍔滿懷信心地走上了新的工作崗位,主持火箭結構強度與火箭總體的研究,沒有資料,沒有圖紙,開始摸索實踐,創造條件邊學邊幹,向一項嶄新的工作進軍。1957年9月,他作為聶榮臻元帥率領的中國政府代表團的顧問,赴莫斯科參加談判,促進了蘇聯提供火箭技術的援助,中國開始了第一枚P-2導彈的仿製工作。1960年,蘇聯撕毀合同,撤走專家,中止技術援助,給剛剛起步的中國航天事業帶來嚴重困難。在這種境況下,屠守鍔鏗鏘有力地說:“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們做不到。”在他和廣大科技人員的努力下,奮發圖強,自力更生,很快闖過了仿製關,並轉入了自行設計的發展階段。
1961年,屠守鍔被任命為國防部五院一分院副院長,不久又兼任總體設計部主任,作為錢學森院長的助手,全麵負責導彈研製的技術抓總,著手導彈改型設計和技術攻關,先後主持了多種型號的戰略導彈和運載火箭的研製工作。
1962年3月,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中近程導彈在首飛試驗中墜毀,廣大科技人員無不痛心疾首,一時之間失望的情緒籠罩在人們心頭。在錢學森的領導下,屠守鍔臨危受命,擔負了分析查找失敗原因的任務。他協助林爽總設計師,指導設計人員開展全麵的研究,進行各種環境的模擬分析,做了上百次分係統和總體試驗,經過大量的數據處理,反複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查明了原因,采取了措施,對導彈設計進行改進,終於突破了技術難關。1964年6月29日,這種自行設計的導彈再次發射獲得成功,後來這種命名為“東風”2號的中近程導彈連續發射8次試驗都告捷。
1965年3月,國家決定盡快把我國的洲際導彈搞出來,要求1971年試飛,1973年定型。屠守鍔擔任了洲際導彈的總設計師,很快就拿出了洲際導彈的設計方案。在研製中,他大膽采用各種最新技術,特別是采用了平台計算機製導係統、高可靠大型火箭發動機、高強度鋁銅合金箱體結構、精密電液伺服機構等,使洲際導彈在運載能力、製導精度和可靠性等方麵達到了先進水平。在總裝測試的100天中,他始終堅持在第一線,及時處理伺題,保證可靠的質量。1971年,在這種導彈發射前,周恩來總理在聽取彙報時關切地問:“屠總,你認為這枚導彈可以發射嗎?”屠守鍔毫不遲疑地回答,“我們該做的工作都做了,目前它的性能狀態是良好的。我們認為,這枚作為首發試驗的導彈,應該盡快試驗,以便進一步檢驗我們的設計方案,從中找出不足。”1971年9月,第一枚洲際導彈首次飛行試驗基本獲得成功。但由於“文革”打亂了正常的秩序,屠守鍔和許多專家受到衝擊,洲際導彈的全程飛行試驗受到嚴重影響。屠守鍔在“文革”風雨的吹打中得到了錘煉和考驗,在被批鬥時期還堅持天天上班,埋頭工作,查資料,審圖紙,搞實驗,算數據,提出改進的新設想。甚至在批鬥會上,他還凝神屏氣,鎮靜自若,心裏在驗算著數據或思考著方案,為提高可靠性進行重大設計修改。1975年11月,用這種導彈改裝研製的“長征”2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返回式衛星。屠守鍔為自己付出心血結出的果實而感到欣喜。
1980年5月9日,新華社發表了中國向南太平洋預定海域進行發射遠程火箭試驗的公告,引起世界矚目。屠守鍔整整等了這次飛行試驗9年,也努力奮戰了9年。在這9年中,他度過了無數不眠之夜,還經常深入到研製和試驗的工作現場,隨時精心分析和解決新發現的各種技術問題,不放過任何細枝末節。為了提高火箭的可靠性,解決火箭的一些技術關鍵,他深入到各個研製和試驗基地,大江南北,大漠高原,到處都留下了他艱辛的足跡。洲際導彈身上的數以萬計的零部件必須全部處於良好的工作狀態,哪怕有一個接觸點出現毛病,都可能造成發射失敗。屠守鍔帶著各個崗位的人員進行嚴格的檢查,查出了幾根多餘的銅絲,把任何一點隱患都消除在發射之前。即使在率隊奔赴酒泉發射基地的列車上,他還在思考著每一次方案決策、每一項技術措施、每一個薄弱環節……在發射基地,他身著工作服,在導彈測試陣地和發射陣地,在測試問和塔架前忙碌檢查,做到慎之又慎,細之又細,不放過一個疑點。當洲際導彈在發射台上豎起來之後,他甚至不顧連日勞累,爬上數十米高的塔架,做最後的臨射檢查,並胸有成竹地寫下了千鈞之重的“可以發射”四個字。當這枚洲際導彈呼嘯騰空,越過赤道,準確命中萬裏之外的預定目標時,屠守鍔這個名字也隨之傳向世界,享譽全球。
在人們歡慶洲際導彈發射成功的時候,作為總設計師的屠守鍔又不聲不響地紮進了新的工作中,分析研究各個方麵報來的數據,冷靜地思考著那些還沒有解決的問題,探索著新的目標。他不喜歡出名,不愛拋頭露麵,對鮮花掌聲、讚揚祝賀不屑一顧,樂於不動聲色,甘於默默奉獻,隻是在進一步考慮洲際導彈如何盡快定型,如何改作航天運載工具。他根據衛星發射的需要,又主持了對“長征”2號火箭的適應性改進,提高其運載能力和技術性能。他在此基礎上研製成功的“長征”2號丙運載火箭,自1982年投入使用以來,連續十多次成功發射科學試驗衛星和國土普查衛星,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屠守鍔從國家高科技發展戰略出發,研究了開發航天技術將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能夠極大地促進經濟的發展。因此他提出應像在南極建立自己的工作站那樣,早下決心開發空間技術。他令人信服地例舉了發展衛星對普及全民教育、綜合開展國土普查、準確預報天氣、進行空間生產等帶來的巨大效益,提出了進一步發展航天技術的策略和途徑。1986年,他支持年輕航天專家提出研製大推力捆綁式火箭的設想,認為運用先進的捆綁技術是立足我國現有技術成果,高速度、少投資發展大型運載火箭的最佳途徑。經過大家的努力,我國運載火箭技術獲得了一次飛躍,將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一下就提高了三倍,開辟了空間開發和國際商業發射的廣闊前景。
在我國航天技術的發展中,屠守鍔做出了傑出貢獻。但他對如此輝煌的成績,仍以那樣從不突出自己的平常心態,謙遜地說:“我不過是參加工作早了一點,得到了機遇,把我放到了這個位置,換成別人也會做出這樣的成績。我不認為自己做了什麼了不起的事。”他從總設計師崗位退下來後擔任了高級技術顧問,但從不言“退休”二字,仍然在為中國航天描繪壯麗的藍圖。早在1990年“長征”2號捆綁式火箭研製發射成功之後,他對中國航天的未來滿懷激情地說:“以我國現有的技術基礎,隻要稍加改進,就有能力把載人飛船送到軌道上去,這一天為時不會太晚。”果然,屠守鍔為載人航天工程獻計獻策,“神舟”號試驗飛船已經上天遨遊了。
通天之路是無止境的,屠守鍔還在這條路上奮力跋涉,一定會達到更光輝的頂點。
黃緯祿
黃緯祿,1916年12月18日生於安徽蕪湖,1940年在中央大學畢業後,懷著“科學救國”的願望赴英國倫敦大學留學。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炮火使這位遠離祖國的青年飽嚐了戰亂之苦,特別是德國法西斯向倫敦發射的V-2導彈震撼了他的心靈。他暗下決心要用學到的科學知識報效祖國,要用自己研製的先進武器使祖國強盛起來。黃緯祿在異國他鄉孕育的理想,在他回國多年後終於實現了。
1947年,黃緯祿獲英國倫敦大學電信專業碩士學位後立即啟程回國,但當時空懷壯誌,報國無門。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黃緯祿才找到了報國之路,先後在華東工業部電工研究所和通信兵部電訊技術研究所從事電訊技術研究工作。1956年初,黃緯祿參加了軍隊組織的一個報告會,聽到錢學森講述國外火箭技術狀況和發展我國火箭事業的構想。第二年他就隨電訊技術研究所合並到國防部五院二分院,開始從事火箭控製係統的研究工作。
從仿製P-2導彈到研製成功洲際導彈,黃緯祿領導解決了液體導彈製導穩定的許多工程技術問題,在研製控製係統方麵不斷取得新的進展。1970年,他擔任七機部第二研究院副院長,並被任命為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從主持研製液體火箭的控製係統到全麵領導固體戰略火箭研製,開始為一種新型火箭的誕生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在黃緯祿的主持下,為保證潛地火箭箭體的氣密、水密和結構強度,進行了精心分析計算和設計,並用嚴格的工藝保證生產的可靠性。由於火箭尺寸的限製,儀器艙體積比較小,科技人員采用集成電路代替分立元件,使設備體積大為縮小,計算機的體積減小到原來的二分之一以下,並把一些設備進行合並,對外殼形狀按儀器艙的形狀進行了特殊設計,使設置更加緊湊。最初設計的固體火箭,其發動機不能按要求隨時關機,設計人員經過仔細分析計算,在二級發動機的前封頭上配置了三個反向噴管,解決了這一難題。在黃緯祿的指導下,采用發射模型火箭解決了怎樣保證潛艇水下發射安全,對平台如何調平,對目標如何瞄準,對確定射程的數據如何裝訂,火箭發射後出水姿態角如何控製,發動機如何點火等一係列問題。
對於潛艇火箭,濺落深度是至關重要的。為了防止潛艇發射的火箭因故障落入水中砸沉潛艇,黃緯祿帶領總體部的科研人員設計出一套靈巧的排水裝置,在回落入水前把火箭水箱中的水排盡,從而減輕衝擊重量。但排盡水箱中水的火箭從高空回落到水中後到底能衝人多深?是否會對潛艇構成威脅?還必須通過濺落試驗來驗證。根據在江橋上做濺落測試的結果,火箭入水深度不大於20米,排完水後再濺落水中對於潛艇是安全的。黃緯祿選擇了直接從海上發射模型火箭的方式,按照“台、筒、艇”三個步驟,跨越了國外研製的七個階段,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