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當一名飛行員,首先就應當有一個好身體。有許多青少年認為,平時很少生病,身體就算健康了,當一名飛行員就有資本了。其實不然,飛行是在特殊的環境中,飛行員要經受來自各方麵的考驗,如缺氧、低氣壓、低溫等等一係列影響。因此,飛行對人的身體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怎樣才知到自己的身體適合於飛行呢?隻有通過全麵體檢才能確定。在飛機剛剛問世的時候,由於各種條件所限並沒有對飛行員的身體提出要求,更談不上全麵體檢了。隻要誰願意飛、膽量大,就可以上天飛行。結果因身體原因釀成飛行事故的比例相當大。如英國在飛機問世不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年裏,由於身體原因或操縱錯誤造成傷亡的飛行人員占90%,真正戰死的僅占2%。根據這個教訓,後來成立了飛行員身體健康檢查機構,經過體檢後大大地減少了這種無謂的傷亡。使大家懂得了一個道理,體檢是為飛行服務,對飛行起到了保證作用,增強了部隊戰鬥力。否則影響飛行質量,並危及飛行安全。在招飛體檢時,空軍對人體各係統的功能都作了詳細的規定。因此,在招飛體檢工作中對每位考生的身體都要作全麵檢查,是完全必要的。
自從1903年飛行成功後,人類從失敗中吸取了教訓,總結了經驗,先後成立了專門的航醫機構,設置了航空軍醫,製定了軍事飛行員的體格標準,對飛行人員的體格選拔、缺氧耐力檢查以及個人防護開展了最初的研究。美國在年建立了人類第一個航空醫學試驗所。1919年在羅馬有30多個國家參加擬定了比較係統的飛行人員醫學體格檢查標準。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於噴氣式飛機出現,醫學選拔標準和方法才逐步趨於完善。特別是在1957年前蘇聯發射成功第一顆人造衛星後,開創了人類航天事業的新紀元,航空航天醫學選拔工作已向新階段、新水平發展。
我國的招飛體檢工作——建國就開始,專門成立了各級飛行人員體檢委員會和體檢隊,其任務是擔負招收飛行學員的體格檢查和飛行人員的醫學鑒定工作。同時參照前蘇聯選拔條件,頒發了我軍第一部飛行學員醫學選拔與飛行人員健康鑒定體格標準,並從陸軍部隊的幹部和戰士中挑選一批人員組成了人民空軍。50年代中期招飛工作由地方組織實施,從地方初、高中應屆畢業生中招收。60年代還有一少部分從部隊戰士中招收。在1987年空軍招飛工作進行了改革,把招飛工作納入國家高等院校統一招生計劃,並成立了專門機構。把過去由軍隊動員係統領導並組織實施,改為在國家教委、總政治部領導下,由空軍招飛機構組織實施,形成了按空軍的需要,按空軍的要求,自行招收的新渠道。
有誌想加入空軍行列的青年,隻要本人願意,家長支持,年齡在16~19周歲,每年11月初在本人所在學校統一組織報名,按《報考空軍飛行學院考生身體自薦條件》進行自我對照。符合條件者,校醫按照《空軍招飛考生體格摸底條件》對考生進行體檢,合格者,將檢查結果填在《空軍招收飛行學員考生體格摸底表》上,報學校招飛領導小組簽署意見,作為報考空軍飛行學院推薦對象。再由空軍組織的初檢小組到各地(市)設站,對學校推薦的招飛對象進行外科、皮膚科、內科、眼科、耳鼻咽喉等科的一般項目檢查。初檢合格考生,由招飛部門發給參加全麵體檢的《準檢證》。然後於次年的3月1日至4月30日,到各地空軍招飛中心檢測站進行全麵、係統地體格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