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葛菊英的案頭,常年放著《中國社會報》等書報雜誌,她的學習經常是有的放矢的,但凡社區建設較新的理念,外地省市社區工作的先進經驗,各類民間文藝的發展態勢等,都是她學習的範疇。
這是一段摘自博客的文字,作者是時任招寶山街道辦事處主任的穆曉莉。
在今天的後大街社區社會組織負責人座談會上,又重新認識了一個人,一個傑出的“小巷總理”,一個為社區付出三十年辛苦的堅強女性。
麵對居民們眾口一詞的讚譽,她流淚了。和她相識這麼多年來,第一次看到她流淚,為居民對她的信任,為自己辛勤付出的收獲。
默默地給她拿紙巾,輕輕地安撫她,這個時候,我也很想流淚,為這個堅強偉大的女性。
可是,我沒有流淚,隻是陷入更深的思考。
盡管她沒有什麼學曆,盡管她已年屆花甲,但她的創新能力和思考能力遠在我之上。我即將要做的以為是很有新意的事情,她在十年前就開始做了,而且做得這麼好,這麼紮實。
一直不明白,為何那些居民不要一分錢能把家裏珍藏的寶貝拿到社區來展覽,還樂此不疲地給來賓義務講解?
一直不明白,為何那些居民為了參加社區一項文化活動來找她開後門?
一直不明白,為何那些凶巴巴的混混見了她像變了一個人?
一直不明白,為何那些拆遷的居民一定要留在這個社區不肯遷戶口?
一直不明白,為何要把這麼大規模社區劃成兩個的時候遭到居民強烈反對?
……
是因為她,因為有這個一心為民,一心為了事業的“小巷總理”。
感動於她視居民為親人,感動於她對事業的投入,感動於她對社會、組織的責任心。
有這麼好的基層工作者在為我們的事業奮鬥不息,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幹好事情呢。
這篇題為《一個“小巷總理”的情懷》的博文,發表的時間是“2008-05-07 18:09”。
穆曉莉是位“70後”幹部,那年她從鎮海區團區委書記任上調到招寶山街道,先後擔任分管黨群工作的黨工委副書記、街道辦事處主任,2011年初調離街道辦事處到寧波市一個部門擔任紀檢領導。在招寶山街道工作的日子,穆曉莉和葛菊英打過多年的交道。
穆曉莉年輕,溫和、低調、高學曆,外地人。
葛菊英年長、親切、張揚,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土生土長的鎮海人。
她們的人生有著太多的不同。
她們的第一次碰麵,帶著點“火藥味”——葛菊英給了穆曉莉一個下馬威。
那時,社區文化剛剛起步,穆曉莉是團區委書記,是後大街社區合唱隊的一員。排練開始前,大家嘰嘰喳喳說著話。點名的時候,人聲嘈雜,排在角落的穆曉莉心不在焉。“穆曉莉、穆曉莉……”,沒人應答,葛菊英鎖緊眉頭,“嘖”了一聲,拿著筆在點名冊上戳得“篤篤”響,聲音就提高了八度:“怎麼回事?堂堂團區委書記,無視紀律,不按時參加演出……”回過神來的穆曉莉,趕忙舉手示意:“我在,我在。”這件事情,穆曉莉記憶猶新。直到現在,她仍常常提起這件事,學著鎮海話調侃自己當時“嚇煞嘞”(方言:意為嚇死了)。
“冤家路窄”。不到兩年,穆曉莉調任招寶山街道擔任黨群副書記,後來又提升為街道辦事處主任,成了葛菊英的領導,與葛菊英抬頭不見低頭見。
這對年齡、經曆、學曆、性格都迥異的上下級就這樣開始了交往。
穆曉莉好讀書,喜思考,知識麵廣。她開會說話聲音不高,但音調輕快,並且喜歡旁征博引。葛菊英是從居委會一步一個腳印幹出來的實幹家,她評估上級領導隻有一個標準,就是作風和能力。實事求是說,最初,葛菊英見穆曉莉這個黃毛丫頭開會說事文縐縐的,對她還存有些偏見哩,以為她是個書呆子,沒有實際經驗,隻會紙上談兵,兩人見了麵也是客套地打個招呼,並沒有深入交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