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辦事一向具有英明果斷的大家風範,而集思廣益、實事求是正是他辦事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重要原則。據李銳回憶,1958年元月南寧會議接近尾聲時,中央討論三峽問題,臨時從北京和武漢調集水利和電力兩方麵負責人林一山和李銳到南寧,當麵各抒己見,充分討論三峽工程何時上馬的積極性和可能性,供中央決策參考。綜合開發長江水利,孫中山和毛澤東都曾有過考慮和籌謀。1953年毛澤東視察長江的時候和長江特大洪災後的1954年底,毛澤東曾兩次聽取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和長江規劃辦公室負責人林一山的專門彙報,主調是:為解決長江防洪問題,國家應當盡快上馬修建三峽工程。1956年夏毛澤東在長江遊泳後,填寫《水調歌頭·遊泳》詞道出雄心壯誌:“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南寧會議是“大躍進”的序幕,會上反對1956年的“反冒進”,形勢極為嚴峻。可是對於三峽這樣的具體問題,李銳言之有理,毛澤東那時是很聽得進反麵意見的,尤其是小人物(李銳當時在電力工業部分管水電建設工作)的反麵意見。南寧會議關於三峽之爭的結果是三峽工程不宜急於上馬,這無疑是“小人物”據理陳述得來的一個利國利民的結局,同時從一個側麵反映了毛澤東兼聽則明、實事求是而不自以為是的辦事原則。
1958年1月18日,時近中午,載著林一山和李銳等人的專機降落南寧。已在南寧參加會議的田家英、胡喬木和周小舟等均為李銳捏著一把汗,他們告訴李銳會議形勢緊張,主席大批“反冒進”,有種“乘風破浪”的興奮情緒,他根據林一山和水利部門意見,主張修三峽工程。田家英等擔心李銳帶著“反冒進”的三峽問題,當反對派,是很不合時宜的。更何況李銳乃是一個小人物,當時在電力工業部分管水電建設工作,而林一山是水利部多年主管長江水利工作的大人物,曾多次向毛主席、周總理專門彙報過長江水利水患問題,並多次陪同蘇聯水利專家考察、勘測長江水利和三峽建壩事宜,在三峽問題上具有權威意見。一個大人物,一個小人物;一個順潮流,一個逆風向,客觀形勢上李銳確有不利的一麵,局外人替李銳的擔心是很有道理的。
既然二人都有備而來,那麼在“最高會議”上“對證公庭”再見分曉吧。
當天晚上,在毛澤東親自主持,有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彭真等人參加的“三峽會議”上,林一山和李銳先後發言。林一山的講話超過了自定的兩個小時。他從曆史上長江洪災嚴重造成人了生命財產的損失和長江流域的旱災,到超流域的南水北調的全國意義;從水力發電是我國工業動力的主要來源,到我國落後的水運狀況急需改變等方麵談了修建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必要性;從工程技術上的可能、地質勘察結果、施工難度和強度,投資總額占國民收入比例方麵論證了修建三峽工程的可能性。但林一山自始至終沒有涉及100多萬人的移民問題,並且難於理解的“行話”太多,不成係統,有時離題太遠,而且不是著眼於當前實際與可能,而是從遙遠的理想出發,特別強調洪水泛濫要淹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