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習武之人若想有個正途出身,最方便的就有兩條路,一是參軍,通過在沙場上的殺敵立功一步步地得到提升,最高能達到封侯拜將的地步。但這卻實在太過漫長,而且成功的概率也很低,所以就有了第二條路,通過武舉的考試,成為武士,從而尋到一份好差事。
一般來說,能通過武舉的一係列考試而取得武士身份的人都能在一些大戶人家裏找到一份象樣的工作,而隨著自家主人在仕途上的發展,他們也能隨之騰達,從而在官場有一席之地。雖然這樣出來的人並不能和那頂尖的將領相比,但與尋常士兵比起來已經好上許多了。所以大宋習武之人多半就是走的這條道路,這也讓許多的世家有了自己的力量。比如柳家、葉家和這王家都在地方上有著自己的勢力。對於這種情況,大宋朝廷雖然心裏有著不安,但因為涉及到了幾乎天下所有有勢力的世家,所以也隻能睜隻眼閉隻眼了。
一般來說,往往是在武舉考試中沒能取中的人,才會走那第一條路,參軍打仗,從而一步步踏上想上的道路,而這其中有許多人便死在了沙場上。所以總的來說,若論個人的武藝的話,士兵是遠遠不如那些武士的。
但凡事卻又有其另外的一麵,雖然個人的武藝軍士們不如武士,但在軍隊裏進行了一段時日的操練之後,他們卻也學到了武士們所不會的本領,那就是相互之間的配合與合作。因為在沙場上與敵對戰的時候最講究的就是陣形和配合,往往一個破綻就能導致一場戰鬥的成敗,將領為了不因此而敗,自然會對軍士的服從和配合善加操練了。而在這種幾乎苛刻的訓練之下,軍士們相互間的配合自然變得極其默契,尤其是經常待在一起的人,說他們心有靈犀都不為過。而許驚鴻的這些兄弟顯然就是這麼一群軍士。
在開始的時候,因為驟然接戰,又武器不如人,他們有些陷於被動。可是他們卻有著自己的辦法來應付,以軍中所學的防禦陣型來對抗那些武士的圍攻。
這些武士總是單人作戰,即便一起出手也是各自為戰,他們無法形成一個團結的整體,所以在麵對軍士們那四麵皆可防的陣勢的時候,頓時就沒了辦法。有幾個自以為武藝高強的試著進行了強攻,但是卻被從各個方向而來的兵器給逼得連退不止,差點就受了傷。
這樣一來,雙方的形勢就慢慢地發生了改變,軍士們通過相互的合作開始掌握了一定的主動,反過來攻向了那些武士。好在武士們個個身手矯健,武藝不凡,所以能在麵對著軍士們的攻擊時閃避開來。一時間雙方有來有往,進入了相持的階段。
不過大家心裏都很清楚,這邊打得再熱鬧,對今天的局麵也沒有太大的作用,真正能夠決定今天雙方誰勝誰負的,隻有那兩個尚沒有動的人——許驚鴻和王敬。
兩人雖然沒有任何的動作,但是氣勢已經讓旁人不敢靠近了,因為他們已經蓄滿了力量,隻要對方稍有破綻,那就會施展出霹靂一擊,將對手擊敗。有的時候高手之間的較量比的不是你有多麼繁蕪的招式,而是比的定力和心性。
四目交錯,兩人似乎都看到了對方的內心,許驚鴻知道眼前的王敬是一個很穩重的人,想要讓他提早出手從而露出破綻幾乎是不可能的。而王敬則從許驚鴻的身上感受到了無窮的壓力,似乎他隨時都會撲上來,使他不敢有絲毫的鬆懈。
在相對峙了有半晌之後,許驚鴻終究還是決定先出手。因為這裏是王家的莊園,是他們的地頭,久留對自己等沒有任何的好處,不知道什麼時候他們就會有援手出現。而且若是趁著現在拖住自己等的當口他們把熊庚等給送走了,到時候再搜莊都搜不出個所以然對,那就更是被動了。當然,他肯首先動手也是有著自己的勝算的,除了一身高明的武藝之外,那真火訣雖然還沒有練成,在必要的時候卻也是能起到決定勝負的作用的。
有了這種種的理由,許驚鴻終於不再等待,一步上前後,就直奔王敬而來。手中的棍子在空中更是發出了一聲讓人耳膜都為之鼓裂的嗚嗚之聲。
“嘿,終究是太年輕了,不懂得一動不如一靜的道理,這一次我勝了!”但王敬卻並沒有被許驚鴻這聲勢極大的一招所唬,心中評價了一下後,便迅速擺身,將這當先的一棍讓過,同時右掌撮起如刀,砍向了許驚鴻的左脅的破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