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脈散
【方劑組成】黨參15~30克(人參6~9克),麥冬9~15克,五味子3~9克。
【源流】本方最早見於李東垣的《內外傷辨惑論》。
【功效主治】本方屬補氣劑,具有益氣生脈、養陰斂汗、生津保肺的作用。對治療暑熱內傷元氣、汗多體倦、口渴氣短、肺虛喘咳、心脈阻滯等有較好的效果。適用於氣陰兩虛型低血壓病的治療。
補中益氣湯
【方劑組成】原方:黃芪1.5~3克,炙甘草1.5克,人參0.93克,當歸6克,陳皮0.9克,升麻0.9克,柴胡0.9克,白術0.9克。
現代方:黃芪(蜜炙)9克,炙甘草6克,黨參9克,當歸9克,陳皮3克,升麻4.5克,柴胡9克,白術9克,生薑4.5克,大棗4枚。
【源流】本方為金元時代的李東垣所擬訂,見於《脾胃論》。
【功效主治】屬補氣劑。調補中氣(即調補已經虛損的脾胃之氣),增益脾氣(即升提已經下陷的脾氣),主治脾胃氣虛。適用於中氣不足型低血壓病的治療。
歸脾湯(丸)
【方劑組成】湯劑:黨參15克,黃芪15克,白術15克,茯神15克,酸棗仁9克,遠誌4.5克,木香6克,桂圓肉9克,當歸9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丸劑:黨參150克,黃芪150克,白術150克,茯神150克,酸棗仁90克,遠誌45克,木香60克,桂圓肉90克,當歸90克,炙甘草60克。以上藥物曬幹或烘幹後,共研細末,製成小蜜丸,每次服4.5克,如製成大丸,每個重4.5克,蠟殼包裹,早晚開水送服。
【源流】本方見於宋代嚴用和所著的《濟生方》。
【功效主治】本方屬補血劑。具有強壯、補養、鎮靜、抗貧血等作用。適用於氣血兩虛型低血壓病。
六味地黃丸(湯)
【方劑組成】熟地黃240克,山萸肉120克,淮山藥120克,茯苓90克,丹皮90克,澤瀉90克,研為細末,用蜜糖合成小丸。
如做湯劑,一般用熟地黃24克,山萸肉12克,淮山藥12克,茯苓9克,丹皮9克,澤瀉9克,水煎服。
【源流】本方最早見於宋代錢仲陽的《小兒藥證直訣》。
【功效主治】本方屬平性滋養強壯劑,為補陰代表方,是以滋養為補,偏重於填補,平溫而非大溫,滋補而非峻補,虛不受補者亦可用。適用於肝腎陰虛型低血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