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七章 針灸療法升血壓(1 / 1)

必備知識

針灸療法對慢性低血壓病有一定療效,目前有關的針灸專著及教科書中記載較少,有待進一步的整理和研究。

針刺升壓

取穴 百合、風池、曲池、足三裏、三陰交、脾俞、腎俞。

配穴 痰濕中阻,加中脘、豐隆、解溪;惡心、嘔吐,加內關;陽痿、耳鳴,加灸關元、刺聽宮;眼瞼下垂,加陽白透魚腰;暈厥,先強刺入中,不效再刺中衝,並補足三裏,灸百會、氣海。

操作 以上穴位,頭項部穴位應行強刺激,其它部位的穴位則采用中等強度刺激,背俞穴應行提插撚轉補法,留針30分鍾。百會穴可先行灸法,以升清陽,充腦髓,用艾條懸灸,灸至局部有熱力頂壓感為佳,以上治療每隔1日1次,15次為1療程。

艾灸升壓

取穴 神闕

方法 隔薑灸或隔鹽灸。將細末食鹽填於臍孔中,四周畔以濕麵,隔住臍鹽與孔邊緣皮膚,以小棗大艾炷置鹽上施灸。每次灸10~14壯,隔日1次。20次為1療程。亦可局部用艾盒灸,每日1次。

深度閱讀

針刺百會治療原發性低血壓病 患者取坐位,取百會穴,局部常規消毒。采用75毫米毫針,右手持針,針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1.5寸,不提插,順時針撚針6~10圈,即將針退出,不留針,幹棉球按壓針孔以防出血,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經治療1~2個療程,結果:痊愈(症狀消失,血壓恢複正常)15例,占78.9%;好轉(症狀消失,血壓恢複正常,但不穩定)3例,占15.8%;無效1例,占5.3%。

電針刺激內關、公孫穴治療原發性低血壓病 針刺組采用G6805-1型電針治療儀刺激兩側內關、公孫穴,脈衝電流為每秒2~5次的慢波,強度以患者忍受為宜,每次20分鍾,10~20天為1療程。另設中藥對照組,服用八珍湯,每日1劑,水煎服,日2次,10天為1療程。結果:治療組100例中,痊愈32例,占32.0%;好轉66例,占66.0%;無效2例,占2.0%,總有效率98%。對照組110例中,痊愈21例,占19.1%;好轉75例,占68.2%;無效14例,占12.7%,總有效率為87.3%。治療組的痊愈率也明顯高於對照組。說明是針內關、公孫穴對原發性低血壓病治療效果較好。

艾灸百會穴治療原發性低血壓病 用艾條點燃後,每日對百會穴施灸1次,每次15分鍾,10天為1療程。共治療原發性低血壓22例,均為女性患者。經1~2個療程治療,結果:痊愈16例,好轉5例,總有效率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