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西康、海南、台灣三選其一?(1 / 2)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展開渡江戰役,突破長江防線,向全國進軍。渡江戰役後,各野戰軍立即按照中央軍委的既定部署,分別向中南、西北、西南、東南地區進軍。到了當年9月,解放軍已經解放了湖北。湖南等地。當時各界都認為蔣介石將以四川崇山峻嶺的天險保留一息“命脈”,即使要再退守,頂多也隻是退到海南島。

當時,蔣介石的確有三個備選地點,準備孤注一擲,頑強退守。這三個備選地點分別是西康、海南和台灣。

西康省,簡稱康,為中華民國的一省,延續清朝製度所設置的22省之一,設置於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都台北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繼續管轄西康省,後於1955年廢止該省。基本相當於藏文化中的康區,多數地區是以藏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地。

但很快,蔣總裁就把西康省從自己的備選單上劃了下去,因為他發現四川一帶的軍閥已經潰爛到毫無希望的地步。倘若靠著這些酒囊飯袋來替自己嚴防死守,那早晚都得被人民解放軍抓了俘虜。

西康被排除,蔣總裁隻得把目光放在了海南和台灣這兩個省份上,畢竟這兩個省份都有海峽阻隔,選擇作為死守地,可占地利的優勢。

但二選一更令蔣介石頭疼,最後,蔣總裁仍舊是拍了板,這個中標的省份叫做台灣。

蔣總裁為何對台灣青睞有加呢?其原因如下:

(1)台灣海峽遠遠寬於瓊州海峽,人民解放軍想要橫渡,勢必會增加困難。

(2)台灣孤懸海外,有天險可守,海峽是大陸與台灣的天然屏障,這無疑給解放台灣增加了難度。而海南離大陸太近。

(3)台灣被日本占領了五十年,留下了很多的經濟基礎和工業基礎,國民黨從日本人手中接收了台灣,經過日本五十年的殖民統治,台灣經濟基礎比較雄厚,台灣工農業生產和基礎設施要遠遠好於大陸,特別是二戰開始後,日本在台灣大力發展重工業,滿足軍事需求。抗戰結束時,台灣工業比重超過農業,被蔣介石稱為“模範省”,這些都為國民黨退守台灣提供了經濟基礎和物質保障。而海南則是一窮二白,屬於尚無建設的蠻荒之地。

(4)台灣在日本長期統治下沒有共產黨的組織,抗戰勝利後的國民黨又借“二二八事件”鎮壓了僅有的共產黨組織,而海南則一直有瓊崖縱隊的活動,相比之下台灣安全得多。

(5)台灣當時還掌握在蔣總裁手中,而海南則基本上被人民解放軍解放了。

(6)台灣剛從日本手裏歸還,尚沒有軍閥勢力,其台灣省長陳誠更是蔣的嫡係;而海南則是掌握在桂係軍閥手中,這桂係軍閥的首腦是李宗仁和白崇喜二人,這哥倆向來與蔣總裁不和,經常和蔣總裁唱對台戲,若是把根紮在海南,蔣總裁很難搞得定。

(7)台灣北有日本,東有關島,南有菲律賓,都是美國勢力,靠美國老子近,利於與美、台協防。而海南周邊的國家多為英法屬地,協防難度很大。

(8)當時人民解放軍的軍事能力比較單一,雖有一隻強大的陸軍,卻沒有強大的海空軍,一時之間難以進攻台灣。如果隻用渡河的木船強攻,沒有海上戰鬥艦艇和空中力量的掩護,那在一望無際的海麵上將暴露在國民黨優勢的海空軍火力下,傷亡會相當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