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個極好的機會也不能浪費,趁著蒙元騰不出手,正好解決釣魚城問題。
在後世堪稱傳奇的釣魚城,此時已經被圍困三十餘年,始終不降,成為西川不倒的旗幟。如果不是趙獵橫空出世,按正常曆史進程,因大宋行朝的滅亡,抗元三十餘年的釣魚城會在當年以蒙元承諾不殺一人的條件終止抵抗。然而因為趙獵的出現,大宋還在,不但在,還越來越強,釣魚城自然是繼續發揮“再守一代人”的精神,拚死堅持。
趙獵對這支孤軍的態度是“不計代價,全力增援。”
興炎二年四月,經過整合的大宋水軍共二萬人船,在蘇劉義、蘇景瞻父子指揮下,以四艘炮船為前鋒,二十四艘戰船為中堅,十一艘運輸船殿後,組成一支龐大船隊,從建康府出發,浩浩蕩蕩,朔江西進,殺向西川。
此時蒙元江防力量並不弱,有大量船隻,還有範文虎、劉琛這兩員深諳水戰的悍將。如果這時忽必烈還在,以他的威攝力與掌控力,範、劉二將哪怕再有心思也不得不派水軍阻攔。然而,忽必烈死了,蒙元朝局一團糟,對遠在江南的漢軍與新附軍嚴重缺乏控製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範、劉二將怎可能把自家軍隊投進去跟宋軍死嗑?於是一艘艘元軍戰船出寨攔截,但隻有宋軍炮船遠遠一炮打來,元軍船隻立馬鳥獸散。就這麼一路“武力護送”,直到宋軍水軍離開二將防區,駛入荊湖。
宋軍水軍一路西進,沿途遭到各種攔截。有的出動水軍直接攻擊,有的出動船沿途騷擾,有的在江底打下木樁,更有築壩攔截……種種手段不一而足,造成宋軍水軍這一路西進艱難而緩慢。然而再慢,也在漸漸向西川接近。
此時圍困釣魚城的正是鞏昌軍都元帥江良臣所率五萬大軍。
釣魚城的命運因趙獵而扭轉,但汪良臣卻沒有。與曆史上一樣,他就在這一年,因被蒙元猜忌,撤去四川行省中書左丞之位,改授安西王相,汪良臣不受,心情鬱憤之下,舊創複發,一命嗚呼。
鞏昌軍失去主帥,軍心動搖,而此時大都局勢又如此緊張,根本顧不上遙遠的西川。而鎮守西川的安西王忙哥刺剛死沒多久,其子阿難答剛剛繼位,對整個西川的掌控還很薄弱。可以,宋軍水軍此次西進是抓住了一個極好的時機。
九月,曆時半年,西進大軍抵達潼川府路合州。
就在涪江之上,宋水軍遭到元近四萬水軍阻截,經過一番激戰,宋水軍以炮船轟擊,突破元軍阻截,直抵釣魚城下,勝利會師。
興炎二年十月,朝局動蕩、自顧不暇的元廷眼見繼續圍困釣魚城已無意義,下令撤回鞏昌軍。釣魚城之圍解,回歸大宋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