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人要遠征日本,大家信;眼下西伯利亞鐵路尚未通車,沙皇想要取得勝利,最好的辦法就是從海上打過來。
不同於原時空,現在俄國人有盟友支持,沿途不缺乏補給、維護,艦隊勞師遠征的風險要小得多。
可是要對付日本海軍那幾條破船,怎麼也用不著這麼大手筆吧?
莫說是8艘超級戰列艦,隻要有2艘超級戰列艦領隊,加上俄國海軍現在的家底,都足以完成一次遠征了。
伊藤博文:“陛下,以俄羅斯帝國的財力,根本就不可能養得起這麼龐大的一支艦隊。
就算是因為戰爭采購軍艦,憑借俄奧兩國的關係,他們也可以買神羅的現役軍艦,根本就不需要訂購新艦浪費時間。
有財力一次性采購這麼多軍艦,全世界隻有兩個國家能夠做到。
如果訂單是真的,那麼這些軍艦多半是神羅采購的,針對的目標很可能是不列顛。
打著俄國人的名頭,多半隻是為了掩人耳目。
以神羅海軍的實力,如果再補充上這些軍艦,那麼他們同皇家海軍之間的差距就抹平了,甚至還有可能占據上風。
隻不過還是有些說不通,如果神羅想要打英國人一個措手不及,大可秘密進行造艦。
他們的殖民地那麼廣闊,尋找幾個隱蔽港口建設造船廠,並非沒有可能做到。
現在這麼一鬧,英國人的目光都吸引了過去。隻要船廠一動工,英國人就會跟進,根本就不會給他們可趁之機。
從這方麵來看,俄奧的海軍協議,很可能就是一次虛張聲勢,故意給我們施加壓力,引誘我們上當。
但這也存在著很大不合理性,就算是我們真上了當,帝國也不可能建造這麼多軍艦……”
自己的推論,被自己推翻,伊藤博文也很無奈。但是要對日本帝國負責,他隻能實話實說。
不解釋還好,這麼一解釋明治天皇就更懵逼。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伊藤博文的幾種猜測中,必定有一種推論是正確的。
究竟哪一款是真相,抱歉這個實在是太為難人了。涉及到了國家未來,大家都不敢用猜謎語的方式做出判斷。
外相井上馨:“我們已經和英國人接觸過了,他們也不能確定俄奧兩國的真實目的,目前還在調查中。
不過貸款合同已經核實,沙皇政府確實從神羅手中借到了巨額貸款,首批三千萬神盾已經打入沙皇政府的賬戶上。
俄國人發行的戰爭債券,目前也出現在了歐洲各國金融市場,或許是因為提高了利率的緣故,債券的銷售情況還不錯。”
這是一個令人悲傷的話題,俄國人的戰爭債券銷售不錯,就意味著日本政府的戰爭債券銷售不好。
畢竟,戰爭債券就是一場賭博。隻有贏家才會兌現,要是買了戰敗國的戰爭債券,那就是拿銀子打水漂。
不管怎麼說,俄國人在歐洲世界的影響力,都遠遠超過日本。拋開個人感情不提,投機者們還是認為俄國人獲勝的可能性更大。
原時空日本政府的戰爭債券就不好賣,最後還是猶太資本為了反俄,大手筆的抄底買入。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英美兩國政府做了暗示,要求猶太資本買入的。
真相已經不重要了,反正日本政府的戰爭債券,在戰爭爆發初期,著實是不受資本市場歡迎。
至於俄國人信譽不好的問題,那都不是事兒。債券又不是財團自己買,資本隻是從中賺手續費,最終買單的還是韭菜。
老韭菜對俄國人心有餘悸,但是新韭菜不知道啊!又沒有互聯網,報紙上怎麼說,大家的思想被往什麼地方帶。
聽到英國人已經介入調查,明治天皇鬆了一口氣,維也納政府的大手筆著實令人觸目驚心。
神羅給予沙皇政府支持力度,這是倫敦政府萬萬做不到的。雖然日本政府背後的金主不隻一個,但是這個時空的合眾國就是湊數的。
分裂後的美國,可不是3-1=2的問題。喪失了南部的沃土之後,華盛頓政府對各州的約束力越發不濟。
從首都選址就可以看出來,但凡是中央政府強勢,就不會把自己放在敵人的槍口之下。
發生這種情況,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各州在遷都問題上沒談攏,最後隻能維持現狀。
雖然同處一個國家,但是各州的利益需求也是不一樣的。在製定法律的時候,大家都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很少考慮全局。
各自都有一套班子,無法統一起來,經濟發展自然要大受影響。
原時空這些問題,一直延續到了21世紀,都沒有完全解決,現在就更不用說了。
這年頭的合眾國,可沒有辦法通過印美元,補償在政策製定過程中利益受損的州,中央政府想要插手都難。
所以真正能夠砸錢的也就英國人,合眾國實質上也就是英國人拉來湊數的,最多也就銷售一部分戰爭債券,更多支持想都不要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