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單純的為了幫助盟友,那麼維也納政府就不會一邊支持俄國人,一邊又向日本政府兜售軍火了。
盡管明麵上維也納政府對日本實施了軍火禁運,可是這年頭國際上的陸軍武器裝備彈藥交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貨源都是來自神聖羅馬帝國。
除了少數那麼兩三個實現了武器裝備國產化的國家外,剩下的國家,陸軍裝備差不多都被“奧械裝備”給占領了。
就算是現在還沒有被占領,那也在被占領的半路上,包括日本陸軍中的奧械裝備比例也是越來越高。
沒有辦法,誰讓唯一的競爭對手法蘭西完蛋了麼?原本采購法械裝備的國家,一個個都被坑的欲哭無淚。
反法同盟的一道政令,直接摧毀了法蘭西的全部軍工業,相關機械設備都被聯軍拆的拆、砸的砸。
莫是更換零配件、維修的售後服務了,就連彈藥都是用一發少一發,根本就沒有辦法補充。
手頭上家夥事兒,真正意義上的都變成了燒火棍,想不換進行大規模裝都難。
伴隨著各國陸軍的裝備更新換代,本就是市場主流的“奧械”武器裝備,很快就擊敗了眾多對手脫穎而出,成為了世麵上唯一的主流裝備。
時至今日,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陸軍中,都能夠看到“奧械”裝備的影子。即便是英國龍蝦兵,都沒有能夠例外。
“主流裝備”之所以稱之為主流,不光是武器裝備的性價比高、適用範圍廣,更重要的還是後期維護方便、彈藥采購容易。
任何行業,一旦形成了規模集成效應,後來者想要出頭都是非常困難的。
即便是某個國家,靈機一動搞出了一款更先進的武器,也改變不了大局。
武器裝備也是講究配套的,隻有最適合的才是最好的,而不是最先進的最好。
兩邊一起賣軍火賺錢,擺明就是想要讓日俄兩國兩敗俱傷,以便從中牟取暴利。
在國際上,這差不多是一個公開的秘密,各國高層該知道的基本上都知道了,包括沙皇政府也不例外。
知道歸知道,需要尋求支持的時候,俄國人還是第一個想到自家的“好盟友”。
玩兒政治的就沒有單純生物,大家都是無利不起早的主,要維也納政府沒有算計,打死俄國人也不會相信。
相比那些看不見的陰招,俄國人還是更喜歡這種擺在明麵上的“牟取暴利”。
畢竟,沙皇政府的錢大都是從神羅借的,維也納政府想要收回債務,就不能看著他們戰敗。
在大多數時候,這種判斷沒有問題。當債務多到一定程度之後,那就變成了“欠債的是大爺”。
隻要維也納政府不想因為俄國人債務違約,引發國內金融市場動蕩,甚至是金融危機,那就必須要拉他們一把。
可惜這次是一個例外,誰讓俄國人遇上弗朗茨這個來自“貨幣信用時代”的怪胎,根本就不把借出去的錢當成一回事。
對比後世各國央行大水漫灌的財政政策,俄國人那點兒債務,還真不算什麼大事。
隻要擊敗了英國人,奠定了神盾的國際貨幣霸主地位。就算是俄國人債務違約,引發了金融危機,那也可以學習老美,拖人下水一起分擔損失。
……
看了看文件上標注的價格,弗朗茨滿意的道:“告訴俄國人,作為一個崇尚自由貿易的國度,神聖羅馬帝國反對一切破壞自由貿易的行為。
帝國同遠東帝國之間的貿易,任何個人、組織或者是國家政府都無權過問,日本人自然也不能例外。
對了,運輸通道打通了麼?不要協議都達成了,最後卻無法按時進行交易,那就砸招牌了。”
“走私”是不存在的,作為世界霸主,維也納政府從來都是最守規矩的。
所以“軍火貿易”也是不存在的,有的隻是神聖羅馬帝國同遠東帝國之間的普通商業貿易,和正在進行的日俄戰爭一點兒關係都沒有。
至於普通商品,為什麼最後變成了武器裝備,或者是各類戰略物資,那就要去問上帝了。
誰要是對這個問題好奇感興趣,可以親自去上帝跟前詢問,維也納政府甚至可以幫忙報銷路費。
相比外界可能產生的“好奇心”,弗朗茨反倒是更關心運輸。幾十萬軍隊的戰略物資消耗,可不是一筆數字。
如果是在神聖羅馬帝國內部,要運輸這些物資,無論是用船舶,還是火車都可以輕鬆搞定。
真要是趕時間,把國內的貨運飛艇集中起來,也能解燃眉之急。
可是到了遠東帝國,那就完全不一樣了。直接將貨送到交戰區,那明顯不現實。
沿海地區都在日軍手中,就算是俄軍還控製著幾個要塞堡壘,也沒有能力衝破日本人的封鎖,把物資運回去。
為了保障物資的安全,繞道是必須要有的。遠東帝國隻有少量的公路、鐵路,更多的還是原始的人力、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