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局勢進一步惡化(2 / 3)

某種意義上來說,日本海軍幹脆利落的南下,也是被逼出來的。

大陸聯盟中有一堆敵人,不去和英國人混,讓日本人去跟誰混?

可惜英國老大沒落太快,還沒等日本真正崛起,就已經日薄西山。

受火山島國的狹義思想影響,日本人特別容易走極端,即便是政府高層也不能例外。

一場馬六甲海戰的戰敗,就讓日本政府對大洋聯盟贏得戰爭喪失了信心。

要知道大洋聯盟眾多成員國,就沒有這麼悲觀的。在其它成員國看來,縱使大洋聯盟無法贏得戰爭,體麵的結束戰爭還是不難的。

大家都不是傻子,真要是百分百要輸,誰還會繼續陪著英國人玩兒?

政治可是最現實的,政客們首先考慮的是利益,一旦發現事不可為,盟約就是一張廢紙。

歎息了一聲後,伊藤博文緩緩說道:“沒這麼嚴重,維也納政府首先要考慮的是利益。

別看現在俄奧還是盟友,隻要神聖羅馬帝國贏得了戰爭,情況就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沒有了共同的敵人,俄奧之間就隻剩下利益和衝突了。

世界老大和世界老二之間存在著天然上的戰略矛盾,尤其是他們還有漫長的邊界線,隱藏的矛盾就更多了。

以沙皇政府的貪婪,他們從來不會放棄任何一次擴張機會。我個人推測,戰後印度將成為俄奧之間的矛盾焦點。

假如俄國人拿走了半個印度,神聖羅馬帝國還能夠容忍他們拿下遠東麼?

要麼親自下場打一仗,要麼扶持代理人。但凡是維也納政府顧忌吃相,就不可能剛剛擊敗英國人,就對自己的盟友下手。

遠東帝國不成器,根本就扶不起來。在這種背景下,帝國是他們的唯一選擇。

當然,不同於英國人,神聖羅馬帝國自身就是世界第一陸軍強國,對帝國的需求沒有那麼大,我們的預期需要更低一些。”

看得出來,伊藤博文的心裏同樣沒底。推測始終都是推測,東西方思維模式不一樣,誰也不知道維也納政府的打算。

充當打手不難,送上門去的打手不用白不用。問題是打手也分兩種:一種是長期養著的,一種是一次性炮灰。

日本需要的是成為前者,可以長期獲得扶持;而不是成為後者,淪為用完了就扔的廁紙。

……

伴隨著劇烈爆炸聲過後,下方燃起了熊熊烈火,火焰釋放出無盡的熱情,溫暖了這個寒冷的冬天。

隻不過對下麵的倫敦民眾來說,寧願不要這種特殊的溫暖。即便是這個冬天,格外的冷。

連續多日的戰鬥,英國空軍已經識破了神羅空軍的真實目的,不再盲目升空攔截。

為了保存有生力量,英國空軍率先進行了戰略轉移,撤退到了神羅空軍無法覆蓋的蘇格蘭地區。

沒有空軍守護,倫敦的天空徹底淪為了神羅空軍的天下,轟炸的模式也漸漸發生了改變。

爆炸後能形成一層火焰向四周濺射,發出1000°c左右的高溫,並能粘在其他物體上長時間地燃燒的“凝固汽油彈”,很快就從眾多炸彈中脫穎而出,成為了神羅空軍的最愛。

尤其是在倫敦這種霧霾嚴重的地方,“凝固汽油彈”爆炸後產生的火焰,還有指引目標的作用。

唯一遺憾的就是建築物燃燒的煙太大,同樣會影響飛行員的視線。

不過這都是小問題,有煙的地方不用管,照著沒有冒煙的地方丟炸彈,也算是另類的地毯式轟炸。

原時空“凝固汽油彈”沒有在一戰中大放異彩,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原材料不足,需要使用大量的天然橡膠。

然而,作為戰略資源的天然橡膠產能有限,並且還是一種好幾年,根本就不是短時間就能夠提高產能的。

產能不足,需要使用的地方又多,自然沒有辦法拿出太多的天然橡膠來造炸彈了。

現在不一樣,在蝴蝶效應的推動之下,汽車工業、電力工業提前爆發,天然橡膠的市場早就被打開了。

光神聖羅馬帝國一家,每年都要消耗上百萬噸天然橡膠。有市場就有生產,天然橡膠的產能也跟著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