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政府不管事,雙方掐得正歡,偏偏這個時候英國人的暗手又發動了。
罷工、又見罷工,從裏斯本到聖彼得堡,全歐洲都爆發了罷工運動。
不同於以往支持革命黨的收斂,這次英國人是徹放開了手腳,什麼危害就玩兒什麼,絲毫不考慮後續影響。
不僅遣返革命黨,更是派出專業人士,幫忙製定革命大綱。甭管能不能成功,起碼畫餅很成功。
被忽悠的革命黨人,一個個就像是打了雞血一樣,奮不顧身的投入到了這場革命浪潮中。
矛盾積累最多、官僚集團最為腐朽的俄羅斯帝國,自然成為了這場風波的重災區。
別的國家罷工,那真的就隻是罷工。社會環境不允許,縱使革命黨口號喊得再響,也難以掀起革命。
俄羅斯帝國就不一樣了,作為最早參戰的國家,俄國也是受戰爭影響最深的國家。
前前後後,動員了近三百萬軍隊,同時支撐兩線作戰,經濟想不受影響都不行。
盡管有維也納政府支持,但是這個支持也是有限度的。大部分的戰爭經費、物資,還是沙皇政府自籌。
如果隻是如此,以俄羅斯帝國的體量,也不是不能支撐,壞就壞在官僚集團身上。
尼古拉二世從來都不是什麼強勢的君主,自然震懾不住國內的牛蛇鬼神。發財的機會到了,免不了要“多征三五鬥”。
看似不起眼,可層層累加下來,到了底層民眾身上,就是一筆沉重的負擔。
本就生活困難,資本家又跟著跳出來落井下石。一麵囤積居奇、炒高物價,一麵又克扣薪水、增加工作時間。
民眾兜裏沒錢,生活難以為繼。沒有關係,有量身定做的高利貸。
本該發出預警的專家學者,在資本的力量之下,不斷唱讚歌,瘋狂鼓吹……
伴隨著財富的不斷集中,社會矛盾也與日俱增,為革命創造了機會。
1905年6月1日,罷工遊行的波蘭群眾,在維特斯大道和軍警爆發了武裝衝突,波蘭獨立組織趁機發動了叛亂。
“6.1”革命發生後,就仿佛在沸騰的油鍋裏澆了一瓢水,瞬間四濺而飛。
6月4日,保加利亞地區爆發民族獨立運動;6月6日,芬蘭地區爆發獨立運動;6月11日,立陶宛地區發生了反俄暴動;6月15日,烏克蘭地區……
在此之前,5月份的時候阿富汗民族革命黨就發動了武裝革命,打響了反俄第一槍。
隻不過阿富汗地區經常發生反俄暴動,遊擊隊就從來沒有被剿滅幹淨過,沒有引起大家的重視。
6月22日,身處西伯利亞的法蘭西勞工發生暴動,西伯利亞鐵路一度被中斷。
6月26日,流放到西伯利亞的奧斯曼移民,也參與到了叛亂中。
這還不算完,7月初的時候,高加索地區格羅茲尼也發生了叛亂。
7月11日,中亞地區的哈薩克斯人也加入到了反俄運動,中亞鐵路被迫中斷。
……
這麼多的獨立、叛亂,顯然不是英國人一家能夠策劃出來的。
別的暫且不論,看看革命黨是如何返回俄國的,武器裝備又來源於何處,就能夠說明問題。
歐洲各國一起坑俄國人,沙皇政府想不倒黴都難。何況,俄羅斯帝國還處處漏風,給大家創造了機會。
俄國人倒黴,歐洲各國也沒有能夠獨善其身。革命是會傳染的,尤其是英國人還火力全開。
6月18日,葡萄牙共和派發動政變,卡洛斯一世倉皇出逃。
6月24日,西班牙首都馬德裏爆發了宗教衝突,造成7死16傷,改革派和保守派矛盾升級。
6月27日,意大利地區爆發共和運動,盧卡大公倉皇出逃,教皇國也命懸一線。
同日,漢諾威爆發反戰運動,要求維也納政府結束戰爭、恢複和平。
6月29日,普魯士爆發反俄遊行示威。
7月1日,荷蘭爆發反戰遊行。
……
亂套了,整個歐洲大陸從東到西,都是一團亂麻。
英國人隻是起了個頭,剩下的都是各國自由發揮,他坑你、你坑我、我坑他,坑來坑去一圈下來,誰也沒能夠獨善其身。
大陸聯盟陷入混亂,不列顛也沒有能夠逃過一劫,作為這場戰爭的主角,國內怎麼可能沒有矛盾呢?
英吉利海峽之戰後,英倫三島的太平日子就結束了,民眾對戰爭的延誤達到了頂峰,民間反戰的呼聲日益高漲。
1905年6月16日,布拉德福德爆發反戰罷工運動,緊接著謝菲兒德、利物浦、倫敦、都柏林等大城市也跟著響應。
尤其是都柏林地區,獨立運動的聲勢也跟著水漲船高,若不是駐軍足夠多,恐怕當地人不光是反戰,而是要鬧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