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以薊王,布告天下。九九重陽前後,擇日以皇後禮聘董姝,竇妙,入家門。儒宗定罪“變禮易樂”,君流十萬裏。
此時,天下盡知。
皇上不惜自罪,全董侯母子周全。甄都朝野,以曹司空為首。遂擬定九月甲午之日。行即位大典。並試儒生,為朝舉士。此舉,可類比後世“恩科”。乃為董侯登基,增光添彩。
或有人言,董侯本就為天子,多此一舉又何必。
須知,先前董侯乃賊臣董卓所立。為後漢末代之主。今被太上皇帝收入家門,位列九子。再登基為帝,乃今漢立朝之君也。一前一後,天壤之別。
太上皇帝,不菲一兵一卒。興漢室。又謂親疏不論。循例,後漢宗王,悉數削爵為侯。諸侯王位,乃由太上皇帝血嗣所繼。
然太上皇帝,已昭告天下。後漢諸侯,傳襲不改。太上皇帝所生,百子千孫,多封海外。此詔一出,漢室得安。
前漢,後漢,親疏不論。今漢親疏有別,然同氣連枝,皆為漢室宗親。
亦如太上皇帝詔曰。書錄今漢,可稱“季漢”。前漢,後漢,季漢,涇渭分明,遂成定論。
天子遣使,宣《上薊王尊號詔》。
稍後,太上皇帝,遣使詔曰:“昔‘董卓造為亂階,自是之後,群凶縱橫,殘剝海內。賴陛下聖德威靈,人神同應,或忠義奮討,或上天降降罰,暴逆並殪,以漸冰消’。
今朕,‘群寮以為,「敦敘九族,庶明勵翼(序九族而親之,以眾明作羽翼之臣也)」。五帝損益,此道不廢。高祖龍興,尊王子弟,大啟九國,卒斬諸呂,以安大宗。前漢,宗室微弱,帝族無位。陛下,斟酌古式,依假權宜,上朕無上將軍、太上皇帝’。
朕慮,‘寇賊不梟,國難未已,宗廟傾危,社稷將墜,成朕憂責碎首之負。若應權通變,以寧靖聖朝,雖赴水火,所不得辭,敢慮常宜,以防後悔。輒順眾議,拜受印璽,以崇國威。仰惟帝號,位尊寵厚;俯思報效,憂深責重。驚怖累息,如臨於穀。(唯)盡力輸誠,獎厲六師,率齊群義,應天順時,撲討凶逆,以寧社稷,以報萬分(改摘自:《國誌·蜀誌·先主傳第二》)’。”
門下主簿,孫乾詔畢。
承光大殿,鴉雀無聲。
“宗室微弱,帝族無位”,“斟酌古式,依假權宜”,“寇賊不梟,國難未已”,“宗廟傾危,社稷將墜”,“盡力輸誠,獎厲六師,率齊群義,應天順時,撲討凶逆”——“以寧社稷,以報萬分”。
洪鍾大呂,字字珠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