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 巡視國境(1 / 2)

船隊在河陽渡碼頭Wwん.la北易水、中易水、南拒馬水在此交彙,水陸暢達。渡口還設有野市,人來人往,熱鬧非常。

泱泱華夏,西高東低。水出群山後,漫灌入平原。積水成陂,淹土成澤。

“易水又東,梁門陂水注之,陂水北接範陽陂,陂在範陽城西十裏,方十五裏,俗亦謂之為鹽台陂。陂水南通梁門澱,方三裏。”範陽縣治固城附近,便有方十五裏、方三裏的兩處陂澤。

又如“(聖)水出良鄉西山,東南徑西鄉城西,而南注鳴澤渚。”“鳴澤渚,渚方十五裏。”類似陂澤舉不勝舉,不要太多。

如前所說,時下幽州非但不缺水,還需防水患。劉備此次巡視國境,之所以逆行西進,先巡視範陽,正因範陽人口眾多,乃是治下除臨鄉外的第一大縣。民情最好。

涿郡治涿縣,口六十三萬餘。領七縣:涿縣、良鄉、方城、範陽、遒國、故安、北新城。其中方城、範陽二縣,已劃歸薊國所有。加上先前被從方城劃出的臨鄉,人口頓時減去一半。話說。這些年,青冀流民不斷背上,幽州一地,竟聚攏有百萬流民。其中絕大多數,皆是投奔劉備而來。

去年上計,薊國有口百五十萬。其中流民便占去大半。時人皆視流民為草芥,棄如敝屣。獨有劉備,珍之惜之。流民口口相傳,這便拖家帶口,蜂擁而來。若非實在走投無路,又有誰願背井離鄉,舉家逃難。

按劉備的預想,橫豎五裏之城,納十萬居民,便已足夠。

時下,枝津故瀆,河汊縱橫。洪水時常漫出河道,淹沒田園。若要根治水患,必行圩田。陂渠縱橫如脈絡,滋養城外良田。城內再行雨汙分流,肥水注入陂渠,蓄水保肥。如此用河渠排水,用良田蓄水,舉國分流洪水。才能杜絕水患,季季大熟。

七月並國。還未完成交割,時任範陽令便棄官潛逃。兩位國相征求劉備首肯,便急調督亢令管寧,接任範陽令。上任伊始,不過十日,管寧便將前任積壓數年的公文訴訟,處理完畢。百姓交口稱讚,上下皆服。先立威信,再行撥亂反正,事半而功倍。其後第一件事,便是修繕城牆,加固城防。大亂在即,守土安民乃是頭等大事。又遣良匠,遍查全境,繪製山川地形圖,製成微縮模型。再行發榜安民。

範陽乃是故國,並無多少移民,遠不比督亢魚龍混雜。管寧為官一任,各種棘手突發,大事小情不知遭遇多少。知行合一,堪稱良才。守一縣之地,綽綽有餘。如此循吏,自當持重。劉備命一隊繡衣吏隨身護佑,便可見一斑。

“王城方九裏,長五百四十雉;公城方七裏,長四百三十雉;侯伯城方五裏,長三百雉;子男城方三裏,長一百八十雉。”又“天子之城高九仞,公侯七仞,伯五仞,子男三仞”。

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仞,周製八尺,漢製七尺。

需要注意的是,此規定乃是指內城而言。如洛陽城,城外大片城郭,皆不計算在內。

以上雖是周禮,且今漢隻有王、侯,二十一等爵。加上為容納百姓,城郭皆有外擴,但城池的大小仍有嚴格限定。

範陽縣曾為侯國,故分內外二城。內城橫豎一裏,乃是原先的範陽侯城,外城橫豎三裏,為國民所居,麵積還算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