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十一年,詔:“令諸侯王、通侯常以十月朝獻,及郡各以其口數率,人歲六十三錢,以給獻費。”
獻費與人口息息相關。黃巾亂後,減口二千餘萬。諸侯國亦遭荼毒,死傷慘重。此消彼長,薊王劉備獻費年年看漲。去年更為隴右五百萬流徙羌氐諸胡作保。上呈獻費,求賜齊民編戶。等同於向先帝“買戶口”。今季,新帝已傳口諭,隴右再無需薊王破費。饒是如此。今季獻費,亦直逼五億。
此番上計,由上計令陳逸,輕車上洛。獻費直接從二崤城錢堡貲庫支取。無需再千裏押運。
陳逸已改回本名。國人方知,陳奔竟是前朝名臣,“三君”之太尉陳蕃孤子。此去洛陽,必受優待。
正月旦會前,新帝專開朝議。再增薊國四縣。至於加九錫,劉備仍婉拒。先帝賜加黃鉞,新帝賜百虎賁。已位極人臣,多事之秋,不想橫生枝節,引火上身。
前漢文帝前元十四年,河間哀王薨,無後,國除。封國分河間、勃海、廣川三郡。勃海郡治浮陽。轄縣:浮陽、陽信、東光、阜城、千童、重合、南皮、章武、中邑、高成、高樂、成平、東平舒、重平、安次、文安、束州、建成。侯國:定、參戶、柳、臨樂、脩市、景成、章鄉、蒲領。
今漢,減為八縣:南皮、高城、重合、浮陽、東光、武縣、陽信、修縣。
郡境變遷,除去兩漢之交,天下板蕩。諸如安次、文安、束州、建成等,今漢又被劃出。勃海海侵,亦是主因。如近海之東平舒,便毀於水患。後西遷入河間。廢墟原址重建,封給東平舒侯彌加。東平舒國,與時下東平舒縣,並非一地。
正當薊國上計使團,馬不停蹄,奔赴洛陽。尚書台,亦有六百裏消息傳來。
朝廷在勃海北境,與東平舒國接壤,複置柳縣,再割章武。並遼西郡之海陽、臨渝二縣。增封薊王。
至此,薊國已下轄二十七縣:高陽、鄚縣、文安、北平、北新城、範陽、易縣、方城、安次、泉州、臨泃、京沚、雍陽、長蘆、渠陽、鮑陽、長汀、柳縣、章武、夕陽、昌城、驪城、絫縣、遝氏、金州、海陽、臨渝。
“縣大率方百裏”。
橫跨幽冀,穿三國七郡。頭枕太行,腳踏渤海。東西千裏,南北六百裏。可比一大州之地。
消息傳出,舉國歡慶。
新增四縣,乃新帝褒薊王托孤之功。理所應當。
柳縣、章武,乃勃海郡大縣,眾三十餘萬。而遼西郡,海陽、臨渝二縣相加,不過三萬眾。實在是杯水車薪。然臨渝此地,卻是後世重鎮。隋,開皇三年,沿燕山東麓,築雄關。因依渝水而建,故名渝關。又稱臨渝關。此關,便是後世赫赫有名之山海關。
時下,山海關外皆漢土。無需駐關自守。
讓劉備看重的,乃是臨渝境內,後世秦皇島港之所在。此處乃天然不凍良港。與遝津、金州、濟州等港,隔海相對。如此一來,即便泉州港冰封,亦可沿濱海道逆上,經由秦皇島港,揚帆出海。濱海道,便是後世所說“遼西走廊”。此路乃時下通遼西之咽喉要道。尤其關內,路況良好。可輕車一日四百裏。
正因心知距國境最近,北方不凍良港之重要。劉備才命二位府丞,盡其所能,求得臨渝。